各位看官你们好,我是单只蝴蝶吖,很高兴遇见,点击右上角
【关注】
,与你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 | 燕大
“扎堆提前还房贷并不可取”上热搜。
原因是岁末年初之际,不少人加快提前偿还房贷,经济日报上因此发了一篇名为“提前还房贷利大于弊吗?”的文章。
文章内容颇显中肯,但同样言辞在不同场景,感受天差地别。
01.
为什么许多人扎堆还房贷,原因很简单,一是要省钱,二是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怕断供被法拍。
前两年房贷利率较高的时候,许多购房者拿到6.12%、5.88%的利率,与现在利率相比当然彼时是最高的,高处不胜寒。
特斯拉降价几万块都要拉横幅声讨资本割韭菜,更惶论房贷从6%左右降到4%左右,100万本金贷款三十年至少涉及30多万利息。
许多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之间的利差过大,提前还了就能实打实省钱,不能怪人提前还房贷。
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省钱这种事傻子才不干,纯属个人自由。
另外,提前偿还房贷本质上也是一种金融行为,扎堆提前还就相当于“抛售”存量房贷。
同时又叠加新增房贷减少, 从宏观层面上讲扎堆还房贷显然不利于商业银行业务,因此银行端就会采取收违约金、要求提前预约、长时间轮候等手段推迟提前还款压力。
不过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越限购越买、越便宜越嫌弃,越不让提前还越还,鸡生蛋蛋生鸡的车轱辘问题连轴转。
经济日报“劝”那些因提前还房贷收“补偿金”“违约金”的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展现作为与担当,更好服务社会。
“作为与担当,更好服务社会”,同样的话仿佛听了几十年。
但现实来说,一个是吃利息饭的,一个不再甘愿当冤大头付高额利息,眼巴前的利益之争可没那么大方给对方让利。
前面几十年我们学习新加坡、学习日本、学习欧美,有些领域很强,但商业银行在企业和个人的服务上哪怕距离日本也有巨大差异,想达到以个人和企业服务为本的理念,这个过程既不会轻松也不会平坦,更不是说说就能办得到的。
02.
经济日报文章比较中肯,但有些话也止不住让人反思并吐槽。
文章里说:
“对个人来说,判断是否需要提前偿还个人贷款,最直接的方式是看投资收益是否可以覆盖贷款利息。如果投资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则考虑将资金更多用于投资;反之则可以考虑部分或全部偿还贷款。当然,还需要为日常生活支出与未来养老、医疗等留足资金。扎堆提前还贷并不可取。”
让人忍不住反问几个问题:
第一,之前六个钱包掏空三代人的时候,咋不见主流媒体提醒“要为日常支出、养老、医疗留足资金”呢?!
第二,扎堆提前还房贷不可取,确实,道理大家都懂,但之前地王频现、日光盘、万人摇号抢房,房价翻倍涨让许多家庭背上三十年房贷就
可取
了?!
第三,直到年初,还有楼市专家看到居民存款增加15万亿开心的难以抑制直流口水,鼓吹拿三分之一存款购房、装修,主流媒体也没见痛批啊!
同样的言辞放在不同的场景,看着没啥错,但就是觉着不舒服。
当然,你不能跟政策反着来,得研究和把握政策走向才可能在未来赚到大钱。
经济日报讲到扎堆提前还房贷更像提醒而非警醒,在降利率之前相关部门不可能想不到存量房贷与新增房贷之间存在巨大落差,6%降到4%指定会导致很多人提前还房贷。
最大的可能是设计之时就已想到,只不过从模型上评测扎堆提前还房贷的影响并不足够大。同时稳地产进而稳房价,房价不大幅往下掉,扎堆提前还房贷数量也有限的很。
而且,提前还房贷并不可怕,沙堆再多也只是一盘散沙,只要期限错配的好,根本构不成影响。
日报提到的扎堆大概率也只是统计上看到的小规模扎堆提前还款,要真是大规模扎堆提前还款那绝不会这么风轻云淡。
再说了,那么多身背房贷的,又有多少比例有能力提前偿还几十年贷款呢!
03.
生育问题说道底是经济问题,是几十年多种问题叠加的结果,不是现在突然出现的。
大量打工人背上几十年房贷,生活支出占比收入过高,随便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物价都可能完胜北上广,但这种支出却于当地很多人的收入不成正比。
地产带来爆发式经济增长,但地产热度降低之后生活支出却没见减少、仍旧居高不下。
人口关系到经济,但为了舒缓生育问题,最近某地不去想方设法降低生育成本,而变相降低了道德标准,这岂不是变相鼓励有钱有势的想生几个就生几个、想有几个三就有几个三?!
个人想短平快也就算了,如果一些精英制定政策也偏向短平快、缺少长远规划,那说不定就会导致后续一系列更麻烦的大问题!
在问题出现之前建立长远规划非常重要,而不是等到发现吞了一只蟑螂,怕蟑螂不死再往嘴里喷上杀虫药!
现行来看,鼓励买房遇冷、生育下降,根本原因是中间群体经济条件无法支撑。
部分扎堆提前还房贷现象是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的表现之一,有闲钱提前还房贷的都未必敢生,更别谈想提前还房贷却有心无力的中青年。
结婚买房养娃,哪样都离不开可持续性、覆盖性收入,就业不景气时压力更大。
涸泽而渔也犹有竟时,结不起婚、生不起娃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人口、经济、住房、生育率、幸福感等等问题相互交织、互相构成因果关系。
真要解开这个线团,目前来看重点需解决收入和住房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