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照片见证新钢公司发展历程
新钢公司退休干部 余德安
我今年75岁,在新钢工作了33年,毫不夸张地说,我人生大半辈子的青春、汗水都洒落在新钢这片热土上。我对新钢情有独钟。最近,我多次参观新钢历史陈列馆,其中有三张照片,逼真的画面、生动的文字,好像一股又一股强烈的冲击波,拍打着我的心扉,让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张旧报纸,记述着奋斗的开始
△一张旧报纸。
陈列馆中有一张完整的放大的旧报纸高高悬挂在展品中,惹人注目。1958年6月15日,《江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赣中地区发现储量高达70亿吨的大型铁矿
》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钢铁元帅”升帐,1958年7月5日,建设新钢的开路先锋22人已经陆陆续续地来到新余县。谁知,经科学勘探证实,所谓高达70亿吨的大型铁矿储量,仅仅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新余县包括周边地区实际矿藏仅有两三亿吨,而且矿点分布非常分散,品位也不到30%。
尽管这个美丽误会与现实相差甚远,但是,广大建设者落实党的八届二中全会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激情越烧越旺,对创办企业的热情越来越高,随后不久,一批批来自东北、西北、上海等地的建设大军蜂拥而至,建设高潮期间,新钢职工总人数达36400人。
1958年11月5日,在袁河之畔的一片刚收割完晚稻的稻田里,新建高炉的序幕徐徐拉开,测量定位,开沟排水;挖坑打桩,铺设钢筋,两座255m³的高炉拔地而起。1960年,两座高炉相继投产,焦炉等其他设施加紧施工。一座钢城开始诞生。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新钢建设者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不畏艰难,勇毅前行。没有住房,住草棚、工棚;粮食紧缺,用红薯等杂粮充饥;电力不足,生产用电优先,生活用电推后,甚至灯草照明;饮用水缺乏,就近取袁河水补充;运输设备有限,人手一根扁担,人肩一担土箕,人们戏称新钢公司为“扁担公司”。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人心齐,泰山移。”企业站稳脚跟,稳打稳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孕育了一种激励奋斗的企业精神:创新、奉献、超越。如今人们看到这张泛黄的省报,想到新钢一路走来的坎坷,许多老同志眼眶湿润了、双手颤抖了、脚步放慢了,心里暗暗地默念:当年就是这个样子,新钢不容易。
一张产品图,记录着奋斗的足迹
△一张产品图。
陈列馆中有一张场面壮观的产品图,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电工钢项目,吸引着人们的视线。那钢的厚度仅相当于两张 A4纸的厚度。如此薄如蝉翼的钢是怎么炼出来的呢?真让人费解。众所周知,新钢是一家内陆企业,既不靠海,又不靠江,更不靠主要原料基地,要生存发展,务必坚持精品战略不动摇,以提升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力。其中,薄至0.2毫米的高牌号电工钢就是攻关项目之一。当前,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牌号电工钢的需求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这项高科技技术,曾经几乎被国内少数几家一流钢企技术垄断,其他钢厂望尘莫及,听听而已。
然而,不信邪、不服输、不怕难的新钢科技工作者敢闯这项技术的领地、努力掌握这项技术的主动权。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新钢集团进一步明确要做强做优电工钢,把电工钢打造成新钢高端产品的一张亮丽名片。公司一声令下,科技人员一马当先,生产工人一呼百应。公司电工钢研究团队,以国家需要为重任,以企业生存为责任,以勇挑重担为己任,遇到难题不打退堂鼓,碰到挫折不叫一点苦,看到困难不喊一声累,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许多挑战化为机遇,把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新钢公司终于在电工钢这个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绩可喜,同行刮目相看。2020年,新钢电工钢发展突飞猛进,年产能达到100万吨,占全国份额的9.12%。产销量全国排前四位,最薄的厚度做到了0.18毫米。目前,新钢集团已经成为国内品种最全的电工钢生产企业之一,产品已经覆盖到低、中、高牌号,新能源驱动电机用薄规格等电工钢及取向电工钢(CGO),堪称国内电工钢中的朵朵奇葩。
产品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是支撑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础。高牌号电工钢历经磨砺,打入市场,屹立市场,这是企业长足发展的象征。新钢经过几代人一个多“甲子”的顽强拼搏,已经成为集矿石采选、钢铁冶炼、钢材轧制及延伸加工于一体,拥有普钢、特钢、金属制品、钢结构、化工制品产品系列共800多个品种、3000多个规格的生产制造企业。2021、2022两年,钢产量超1000万吨,营业收入超千亿元,成为全省第二家千亿级企业。
一张彩色照,记载着奋斗的幸福
△一张彩色照。
陈列馆中有一张色彩鲜明的大照片,一字儿排开的智能环保综合料场,其智能、环保水平在钢铁行业中首屈一指,迄今只有湛江和防城港拥有这样高水平的全新智能环保综合料场。由于历史原因、地缘所致,新钢这样年过花甲的老企业,“厂是一座城,城是半座厂
”
。“城市钢厂”的特点明显。新钢与新余市区地与地相连、路与路相交、房与房相邻、水与水相通,新钢创建清洁工厂意义非凡。为了新余的天更蓝、水更清,企业精心策划,推行“矿入棚、煤入仓、车加盖”的物料储运模式,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企业所有工艺技术装备全部都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狠下决心,淘汰露天料场等一大批落后产能与设施,新建了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膜结构建筑群——智能环保综合料场。料场建成后,主要排放指标大幅改善,无组织排放下降80%以上,每年可减少颗粒物排放9400多吨,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前认为钢铁厂就是“污染源”的传统认识,为逐步达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延续了60多年的露天堆放料场彻底与新钢“拜拜”了。如今,“室内窗明几净、室外鸟语花香、厂区天蓝地洁、周边水清草绿”的环境新生态初步展现,已经成为企业职工、家属与当地市民假日休闲时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红色是新钢的基因,奋斗是新钢的底色,党的旗帜是新钢永恒的召唤。新钢历史陈列馆中的三张照片,看后让人难以忘怀,回忆让人记忆犹新,联想让人信心百倍,这是新钢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进入新时代,力求新作为。中国宝武联合重组新钢,使新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钢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来源:新余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