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据中国政府网,9月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部署加大对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等工作。
会议指出,稳增长、保就业,重在保市场主体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针对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导致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应收账款增加、疫情灾情影响等问题,在用好已出台惠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稳住市场主体、稳住就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据梳理,相关政策主要有以下要点:
1.新增3000亿支小再贷款额度
会议指出,加大帮扶政策力度。今年再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完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
支小再贷款是再贷款的一种类型,创设于2014年3月。发放对象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等四类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然后中小金融机构再将资金贷给小微企业,其利率相对较低。目前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95%、2.15%和2.25%。
去年为应对疫情,人民银行先后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 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其中部分再贷款投向小微企业,支持小微企业从疫情中恢复。Wind数据显示,2019年末支小再贷款余额为2832亿,随着前述三类再贷款的陆续发放,余额迅速增长至2020年末达到9756亿。
今年由于去年发放的再贷款到期,余额有所减少,6月末余额为8882亿。此次新增的3000亿额度相当于余额的三分之一,有助于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投放更多低利率的贷款。
2.推动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
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存活率低,因此为控制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一般要求抵押担保,但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品。此次国常会亦提出多项针对性措施,一是推动银行更多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
2020年6月,央行推出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工具,鼓励银行增加信用贷款投放。今年4月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延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实施期限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延期至2021年12月31日。
具体而言,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继续给予优惠资金支持,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范围为2021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新发放且期限不小于6个月的贷款,支持比例为贷款本金的40%,资金总量控制在国务院批准的再贷款额度内。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最新中央银行评级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5月,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6.3万亿元。
二是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2018年7月,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完成工商注册,9月26日正式揭牌运营,首期注册资本661亿元人民币,通过再担保分险、股权投资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小微企业、“三农”、创业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普惠领域。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票据贴现和融资,人民银行提供再贴现支持,缓解中小微企业占款压力。
票据是买方向卖方提供远期付款的凭证,一般交易当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收票据。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小微企业购买原材料成本提高。同时,小微企业把产品卖掉后,没有收到现金,但采购原材料、发工资等日常开销都需要现金,只好向银行贷款、拿票据贴现或者抵押。
但出于风险管控的需求,银行对票据的抵押或贴现比较谨慎。比如银行并不接受所有票据的抵押或贴现,例如商业承兑汇票,银行会考虑签发的企业是否可靠。因此,人民银行提供再贴现支持,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占款压力。
3.专项债发行适度提速
会议提出,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数据显示,今年新增一般债限额为8200亿,新增专项债限额为36500亿。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约一万亿(扣除中小银行专项债,因该额度是上年结转),完成全年额度的27.4%,远低于去年同期的61%;新增一般债发行0.46万亿,完成全年额度的56%,和去年同期相当。换言之,今年专项债发行进度较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其原因在于今年稳增长压力不大,因此提前批额度下得相对较晚,专项债也不必急于发行。此外,由于前两年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带来资金闲置等问题,今年对专项债项目审核更加严格。
财政部8月27日公布《2021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提出,下一步将适度提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指导地方加强项目储备,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分月份来看,今年1-2月专项债发行额度为0,3-6月分别为264亿、2056亿、3516亿。7、8月发行已经提速,其中7月发行4088亿,8月发行规模约5000亿。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独家报道,按照监管要求,地方将预留部分专项债额度在今年12月发行,这部分资金需在明年年初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预留额度可能在20%左右。因此9-12月专项债的发行节奏可能为9月约5000亿、12月约7000亿,10、11月合计发行约6000亿。
市场预计,由于经济下行加大,下半年专项债发行将适当提速,基建投资增速将有所企稳甚至略有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7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4.6%,相比1-6月回落了3.2个百分点。
4.加强政策储备,做好跨周期调节
会议还提出,统筹做好跨周期调节。根据国际环境变化和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和适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提高应对困难挑战的能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就业稳定。
跨周期调节并非此次会议首次提出,该提法在去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首度提出。当时的政治局会议表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相对应,二者存在区别:逆周期调节,指在经济下行时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经济上行时宏观经济政策收紧,以避免经济波动太大,但往往会带来一些副作用,比如宽松期积累泡沫化风险、收紧期风险被刺破。而跨周期调节,意味着放松时不过松,收时不过紧,把政策评估期从短期扩展为中长期。
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称,展望未来,结构性约束短期难言松绑,房地产投资下滑可能明显,基建投资有望发力但未必强烈。“逆周期”叠加“跨周期”调节,社融增速四季度或将企稳,但此后升幅较为有限。与疫前相比,经济可能在相对更低的增速水平实现均衡。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