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战而生志愿军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部队里可以矫正牙齿吗

频道:股票理财 日期: 浏览:0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于1951年3月21日随志愿军12军入朝参战,历经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反细菌战、上甘岭战役、东海岸反登陆备战……。抗美援朝胜利后12军1954年回国,二分院调志愿军后勤部继续留守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从1951年3月21日到1955年10月下旬,在

朝鲜四年七个月

(4.7,跟我有缘啊),整整55个月的峥嵘岁月!回国一年后全员无偿转业番号取消,百分之百的

为战而生因和而终

根据手中一些老前辈的回忆录,尽量还原一下当年父辈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第一篇:

为战而生--志愿军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组建。

目录

一,为战整编志愿军第3兵团12军

二,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

三,为战而生的野战二分院

四,美中不足的换装

五,抗美援朝医疗救护体系

一,为战整编志愿军第3兵团12军

1950年10月25日,先期入朝的志愿军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战,后面连续的四次战役重创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战线从鸭绿江边推进到三八线以南。

1950年12月1日,刚刚完成川东、黔东北地区剿匪任务的二野三兵团12军接到赴朝参战的命令。兵团首先对12军机构进行了调整:命令12军36师的107和108两个团及34师的102团,调离12军建制,继续留在川东军区担任剿匪和警备任务。原36师的106团调归34师,11军31师调入12军建制,由此组成志愿军12军,军长曾绍山、副军长萧永银,下辖31、34、35三个整师。

作为第二批志愿部队的

志愿军3兵团领导机构则是专为入朝参战而组建

的!他于1951年3月在北京成立,志愿军3兵团及指挥机关由第二野战军负责组建,兵团司令兼政委由原二野第四兵团司令/西南军区副司令员陈赓担任,原二野第三兵团副司令/12军军长王近山任副司令。志愿军3兵团入朝时候,陈赓因身体原因推迟入朝,3兵团实际领导是王近山。1951年6月陈赓后入朝任志愿军副司令兼任3兵团司令。

新组建的志愿军3兵团完全不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志愿军3兵团下辖的三个军:12军、15军、60军分别来自:

两个野战军

(二野、一野),

三个兵团

(3兵团、4兵团、18兵团),

五个军

(10军、11军、12军、15军、60军)。

组成志愿军3兵团的12军、15军和60军,三军溯源寻根,同出一脉,历史渊源颇深。

新改编的志愿军3兵团第一主力军就是来自二野第3兵团的12军(军长王近山),改编后王近山任志愿军3兵团副司令,原二野11军军长曾绍山出任志愿军12军军长,副军长肖永银。曾绍山跟王近山可是太有渊源了,在

红军时代,王近山是红四军28团团长,曾绍山是1营书记。

12军下辖三个师,原34师(师长尤太忠)和35师(师长李德生)都是源于晋冀鲁豫野战军6纵,而新编入的31师(师长赵兰田,后任15军军长。1969年12月31师改称第12军36师)来自11军,源于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

新编入的31师91团(团长李长林,上甘岭战役时任31师副师长)这次编入12军,属于“回娘家”啊!

31师91团

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的“虎团”-

129师385旅769团

;抗战首战夜袭阳明堡,后面陆续参加响堂铺伏击战、血战狮脑山、强攻关家垴等战斗,被八路军总部誉为“

太行山的拳头、主力中的主力

”。在

陈锡联

任769团首任团长时,

曾绍山

任769团参谋、

李长林

为连长;

王近山

是769团第二任团长、11军副军长

郑国仲

是第四任团长、新调入的31师师长

赵兰田

是第六任团长、12军35师师长

李德生

是第七任团长。这么多战将都出自抗战虎团769团,绝对是同源同根一脉相承!另外改编后的12军卫生部部长

张立山

、12军随营学校卫生科科长

王泰云

和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院长

孙瑞发

,也都是出自于八路军769团。

王近山、曾绍山、张立山,好嘛,来了个“三座大山”。在红军时期,

王近山是红28团团长、曾绍山是一营书记、张立山是卫生队长;

“三山”之间,

张立山救过王近山,王近山救过曾绍山

志愿军3兵团15军,军长秦基伟,来自二野第四兵团(兵团司令陈赓),源于晋冀鲁豫野战军9纵;而新编入的29师来自二野第三兵团10军,源于晋冀鲁豫野战军2纵,29师师长张显扬,也出自769团。而二野10军军长杜义德更是跟12军前身的6纵关系密切,他是王近山的老搭档原6纵政委,现志愿军3兵团副政委,还是搭档。

而新编入志愿军3兵团的60军,来自一野18兵团(兵团司令徐向前),源于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现任60军军长韦杰曾是晋冀鲁豫6纵的副司令,其下属179师的前身是临汾旅,而181师是中原突围的皮旅。

这样看来就非常明白了,志愿军这个兵团为什么要定为“3兵团”,那是因为其三个军来自解放军的三个兵团,所以组成的志愿军兵团

番号就定为“3兵团”(不是第三兵团)

志愿军3兵团12军1951年3月21日入朝,4月22日首战投入第五次战役,紧接着就是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金城防御战);1952年10月从金城防御阵地换防下来,马不停蹄接15军完胜上甘岭战役;1953年1月,转战朝鲜东海岸元山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春3兵团司令部兼志愿军和人民军东海岸联合司令部,王近山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杜义德为政治委员。1953年4月18日,许世友任司令员(王近山轮换回国),曾绍山为副司令员。1954年12军胜利回国。但是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后改医疗二所)调志愿军后勤部改名“3205外科机动医院”继续留守朝鲜,直到1955年10月才返回祖国,直接进驻台海前线厦门。1956年10月全员转业铁道兵第一军。

二,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

改编后的志愿军12军各级战斗单位几乎都配有文化教员,医疗卫生系统也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兵,使得部队的整体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这些新生力量都源于当年的

二野军大三分校四总队

“二野军大”全称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

。其前身为1948年3月,在河南省鲁山县城建立的豫陕鄂军政大学。1948年8月,更名为中原军区军政大学。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同年5月4日,进驻南京孝陵卫,中原军区军政大学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校长刘伯承)。同时二野所属各兵团也相继成立分校,如二野第三兵团为三分校/校长陈锡联、第四兵团为四分校/校长陈赓。二野军大三分校下设四个总队,原第三兵团办的学校为一总队,其余10军、11军、12军所办的学校分别为二总队、三总队、四总队。

二野第三兵团12军于1949年6月在浙江兰溪女埠,把军部军政干校及所辖34、35、36师的军政干校合并,正式成立了二野军大三分校四总队,招收了第一期学员约1200人(四总队总共招收了三期学员)。总队长调12军35师副师长宗凤洲担任。当时12军34师(师长尤太忠)卫生队长孙瑞发也调到四总队卫生所任所长。

前左一36师刘金玉中间34师孙瑞发……

1949年秋,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时,三分校四总队一期学员下连队与战斗部队一道进军西南解放重庆。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二野军政大学三分校四总队于1949年12月分别在重庆的嘉陵新村、大坪、北碚、以及后来的合川,分别设点招考第二期学员。原计划招生2000人,结果扩招到9个大队(含一个征粮大队),38个中队;每中队有4个区队,每区队3个班,每班10~15人,总共招收6200多人。各招生点的学员,先后到山洞林园集中,进行编队和入学教育,1950年1月上旬,四总队奉命到合川城关驻扎,并于2月初在合川体育场举行了军大三分校四总队的开学典礼。

看护训练班男兵班

四总队的一些直属单位也趁机进行的扩编,其中总队卫生科和卫生所也设立了一个“看护训练班”,由卫生科(科长

苏棣

/副科长

刘子文

)和卫生所(所长

孙瑞发

)一起招收高初中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包括四总队学员),直接列入军大三分校四总队卫生所的正式在编人员。总共招收了四个女兵班、一个男兵班,约60多人。看护训练班的学员有大学生陶嘉素、贺家贞、中共地下党员王传珍、从立信会计学校(高三)直接参军的袁素芬、青年学生杜文屏、何昌信……等,这些学员全部属于直接参军,录取后每人两套新军装。女兵一套春秋夹衣“列宁装”、一件夏装苏式女兵“布拉吉”连衣裙,还有一个大檐帽。紧跟着立即投入边学习边实践边工作的紧张生活。

袁素芬入伍留念

看护训练班的课程,主要是从实际出发学习军队医疗救护、卫生防疫、药理……。刘子文科长(12军政治部主任李开湘妻子)还组织护训班学员贺家贞、张孜、王传珍、王萍四个四川女兵学习了简单的产科业务。

三分校四总队二期学员大部分的正常毕业时间是1950年7月。卫生科看护训练班已经正式编入卫生所,不存在毕业分配问题;但是由于总队工作的需要,还有部分学员是1950年4月底提前毕业的;另外一、二大队的学员是6月毕业,多数是下连队任文化教员,少数进机关;其他几个大队7月毕业,基本分配都是文工团员、文化教员、各机构工作人员;特别需要说明,当年还有100名女学员,毕业分配到18军,随后进藏贡献高原几十年。

1950年10月,国庆节刚过没多久,军大召开了抗美援朝动员大会,台上领导刚说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祖国人民交给我们的神圣任务,祖国在召唤我们去支援朝鲜,新的进军号吹响了……”,不等首长再说下去,台下全场军人/学员已经沸腾,举手高喊:“我们要去抗美援朝,上战场,到战争前线去!”12军卫生部部长张立山诙谐的讲到:“你们将要去的地方是很远很远的北方,那里的冬天特别寒冷,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甚至在野外流出的鼻涕、解出的小便,都有可能立即冻成冰棒……你们要做好充分吃苦的思想准备……最后听上级的安排和命令……”。遇到这些热血青年,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挡,没等散会就开始写请战书。袁素芬、姚必娴、王星明、吴静思还把申请书写了两份,一份交领导,一份贴到营地的墙上。

12月下旬,接到通知:

军大卫生科卫生所全体整建制奉命出川,到华北去练兵!

就在二野军大三分校四总队轰轰烈烈开学之际的1950年2月,由陕西省西安市南下的西北军事政治大学大部也进入四川,与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合并,而后组成了西南军事政治大学。刘伯承兼任校长和政治委员,刘伯承调中央后,校长由贺龙兼任,政治委员由邓小平兼任,徐立行任教育长。下辖川东(校长王近山)、川南、川西、川北、云南、贵州、西康等分校和第八分校。

1950年5月(四总队已经有部分学员提前毕业了),二野军大第三分校改名称为西南军政大学川东分校,王近山兼校长,谢富治兼政治委员。对四总队一、二期学员来说,跟改名后的西南军政大学川东分校交集太少,基本没什么影响。

1950年10月至11月,四总队(应该是以西南军政大学川东分校的名义)又招收了第三期(最后一期)新生800人,组成两个大队,另有从部队送来的班排长进修,也组成两个大队,总共四个大队约1600人。这期学员,在合川学习了一个多月,于12月底,由重庆经武汉先后到达河北省辛集参加整编,同时四总队改编为12军随营学校,1951年3月19日到辽宁省宽甸县继续学习。

12军随营学校(四总队第三期)的四个大队,分两批入朝。1951年5月上旬,三、四大队(进修生)入朝;1951年11月下旬,一、二大队的入朝,大部分留在12军。

顺便提示一下,1951年,西南军政大学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第2高级步兵学校迁往哈尔滨,改建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三,为战而生的野战二分院

1950年12月下旬,志愿军12军开始出川,进入“

国防机动位置

”,到华北练兵。当时入朝参战属于机密任务,部队出发,规定所有指战员,不准写信,不准与亲友告别……。军大卫生所全员步行到重庆,然后坐船到汉口,改乘焖罐火车继续北上。

1951年1月27日,12军所属部队陆续抵达德石路沿线,12军部驻扎辛集、31师驻晋县、34师驻深县磨头、35师驻深县。

军大卫生所全员驻扎辛集镇摇头村

;军大三分校四总队被改编为12军随营学校驻辛集新垒头村。

志愿军12军卫生部整改其直属医疗卫生系统,成立了12军野战医院,军大三分校四总队卫生科科长

苏棣为总院院长

;总院仅仅为管理机构,下设有六个实体分院;其中以二野军大三分校四总队卫生所为核心,改编组成了

志愿军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

,全院100多人,原卫生所所长

孙瑞发任院长

。全院约90%的医务人员都是来自二野军大三分校四总队卫生所的指战医务人员,也有护训班的学员调到别的分院,还有部分三分校四总队毕业分配来的一二三期学员。后又逐渐调入副院长邵书凯、协理员郭来书(后任教导员)、医务室主任李富义等领导。当然配套岗位翻译、文书、文化教员、政治干亊(军大二期学员)也陆续到岗。更重要的是通信班,负责二分院营地与外面(上下级)的通信联络畅通,分有内勤外勤通信员和架线等。

1月底的河北,尽管已过最冷时节,但仍然是冰天雪地,南方战士还是第一次看到雪,四川发的薄棉衣根本抵御不了北方的风寒,若是晚上在外要不停的活动才不至于冻坏。想起张立山部长说的朝鲜这里还要冷的多,那就把这里当适应训练好了!

摇头村也是老根据地,二分院到达时候老乡们已经准备好了足够的房屋,所有人分住不同的地点。女兵住处最热闹,村里年轻姑娘们对女兵特别喜欢和好奇,常常翻墙过来和女兵们谈天。

在这里二分院过了建院的第一个春节(后几年的春节都在朝鲜了),这也是很多新兵离家的第一个春节。春节前贺家贞班长与文书忙着给村里200多老乡家写春节对联。除夕日官兵们分两路敲锣打鼓送到老乡家。春节吃饺子,二分院的女兵跟炊事班一起动手,包了很多饺子,也给老乡们送了许多。跟老根据地人民一起过了热情洋溢的春节,也给指战员们带来不少的温暖。

1951年3月整编完成后,志愿军12军在河北束鹿辛集举行了营级以上干部的赴朝参战誓师出征大会。卫生系统誓师大会后与会者合影留念,会餐时大块猪肉大块豆腐白馒头管够,竟然还有红葡萄酒(缴获的酒),不过那些红军/八路干部,根本不知道也喝不懂葡萄酒,都觉得没有中国白酒好喝。喝到兴奋时,张立山拉着孙瑞发开始各桌“打通关”。多年后跟苏棣吃饭时候他还说:老孙是真军人,豪爽!可以大口肥肉,千碗(没杯子)不醉……。

有太多的医务人员出自129师野战卫生学校

就在这个大聚会中,有三个老战友相聚重逢了!时任12军卫生部副部长

雷铭奇

、12军随营学校卫生科长

王泰云

(老红军)、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院长

孙瑞发

三人,他们是抗战时期的战友,分别十几年后又在辛集相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幸庆大家不但活着还“零件”齐全的又相聚,于是隆重举行一个仪式合影。

雷铭奇与孙瑞发同年同月加入八路军115师

,雷铭奇直接总部卫校上学,孙瑞发转到769团。1945年雷铭奇到6纵时候,孙瑞发已经去北方大学医学院,竟然多年后又同处12军军部并在辛集相逢;

王泰云与孙瑞发于769团卫生队中相识

,1940年7月-1943年7月,王泰云(王太云)是129师野战卫校军医科(1946年2月改名为北方大学军医科)第六期的学员,而孙瑞发是1945年3月-1947年1月的北方大学军医科第二期的学员,各自毕业后天各一方,如今辛集又相遇。

12军很多医疗卫生系统的领导都出自“129师野战卫校”,时任3兵团卫生部副部长兼12军卫生部部长

詹少联

是1937年的首期学员;志愿军12军卫生部部长

张立山

是1939年的第三期学员;军大三分校四总队卫生科科长

刘子文

(政治部主任李开湘之妻)是1940年的第五期学员;

王太云

(上学时候名字)是1940年第六期学员;

孙瑞发

是1945年北方大学第二期学员(野战卫校1946年改名北方大学医学院)……。

合影后三人回到各自岗位,入朝参战。1953年年初雷铭奇先期回国,1954年4月王泰云随12军一起回国,1955年10月孙瑞发才率外科机动医院回国,但没回到12军,三人再没机会相见。

志愿军12军是当年129师的底子,当年河北/山西参军的战士,现今大多数都是中基层领导干部,进驻辛集离家距离都不远了,确实也有一些家属来访,但是绝大多数干部根本没有时间探望或告知家中父老。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院长孙瑞发的家(今新乐)距离辛集仅仅80公里,因为工作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后来上级领导特地把孙瑞发的父亲从老家接到驻地,时隔14年跟亲人第一次团聚……。

整训期间,军后勤机构进行了调整与扩充,除设立六个军野战医院分院,各师还设有师级野战医院,团一级加强了卫生(所)连,并组建了担架连、辎重连。全军共有汽车100多辆、马车300余、手推车1000、担架600多……。

1951年3月12日,换装整训后的12军开拔,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二分院出发时,瑟瑟寒风中,驻地乡亲们都来热情相送,路两边欢送长龙一眼看不到头,都来送别子弟兵出征。有的老人拉着小姑娘女兵的手不住落泪,让二分院的老兵新兵们感动的热泪盈眶……。

部队乘火车由河北出发,经天津、沈阳、凤城,于3月19日到达辽宁省的灌水、永甸、长甸、宽甸地区。

四,美中不足的换装

全军在河北整编与训练,为提高战斗力,各师还配属一个高炮营,各团成立了炮兵营,下辖无后坐力炮、迫击炮、高射机枪各一个连。第二批入朝的志愿军已经形成了以苏械为主,美械、日械为辅的装备模式。其中轻武器包括手枪、步骑枪(水连珠步枪)、冲锋枪(转盘冲锋枪)、轻机枪等主要为苏械或仿苏械,重机枪以及各型迫击炮、火箭炮、无后坐力炮、战防炮、榴弹炮、加农炮则以仿制、苏械、美械、日械混合使用为主。尽管跟美军相比差别还是巨大,但也是今非昔比了,也算是美中不足吧。

按照当时解放军最理想的火炮编制情况:每个步兵连要有1个60炮排,装备3门60毫米迫击炮;每个步兵营有机炮连,装备6挺重机枪、3门82毫米迫击炮和3具火箭筒;每个步兵团有步兵炮连和重迫击炮连,合计装备10门炮;每个步兵师有山炮营,装备12门山炮。

这样我军一个师的火炮满配数量为:

12+3x10+3x3x3+3x3x3x3=150门火炮,几乎没有重炮。

而根据《美国陆军在朝战中的军事行动》中的资料,当时美军标准步兵师的火力配置为:下辖一个炮兵团,炮兵团拥有105毫米榴弹炮营3个和155毫米榴弹炮营1个,每营18门炮,一共72门重炮。除了支援火炮,还有一个师属高炮营装备32辆双联装40毫米自行高射炮共计64门。在步兵团的装备中,每个团有重迫击炮和反坦克炮连各一个,每个连一般配置火炮为12至16门。每营下辖中迫击炮排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排各一个,每个排一般配炮3-4门;每连下辖轻迫击炮和57毫米无后坐力炮班各一个,每个班一般配炮2-3门。

这样美军一个师的火炮数量是:

72+64+3x16x2+3x3x4x2+3x3x3x3x2=466门火炮,其中重炮72门。

说到换装,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包括武器装备、人员技术和经济项目,为中国赢得战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也有人认为,志愿军是依靠苏联支援的武器才打败“联合国军”。实际上,苏联援助的首批武器是在第四次战役期间才装备到志愿军手中,而整个战争取得较大战果,打得酣畅淋漓的却是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首批部队入朝作战,包括38、39、40、42军,炮兵1、2、8师,第一次战役打响后50、66军也开入朝鲜,总兵力约29万余人。首批入朝的部队,就步枪来说就有美、苏、德、日等多个国家制造的,国产的也有好几种。为了统一后勤供应,出国前志愿军尽量统一了轻武器,考虑到影响淘汰了中正式步枪(该枪上刻有中正二字),只留下日本三八式、汉阳造七九式以及部分苏式和美式步枪,还有一些战士手中已经是美式冲锋枪、卡宾枪。当时志愿军武器总体情况是:炮火老旧、型号杂乱、口径小射程近、弹药不足。所以当时的共识:面对机械化的美军部队,要有4:1甚至5:1的兵力才能有把握围歼。

然而就是凭借手中这样简陋的武器,从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经过艰苦卓绝惨烈的抗美援朝的第一、二、三次战役,我志愿军成功的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击退至北纬37度线附近地区,并占领汉城。

志愿军每个战士的装备,有手枪、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子弹150发、手榴弹4颗、急救包4个、背包、小铁锹、干粮袋(高粱米和炒面)、自用品,还有一块可以作雨衣、帐篷、睡垫、担架的“多功能雨布”……。医务人员还另外有一些医疗用品,每人负重多达数十斤。

五,抗美援朝医疗救护体系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曾多次指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应归功于后勤”。这里的后勤,运输能力首当其冲,但是战伤救护力量等卫生医疗救护的保障,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志愿军的救护力量可谓是“举全国之力”。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仅东北地区农民参加过抗美援朝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的就有61万,其中随军入朝的有21 万多人。1951年2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出“组织志愿援朝医疗队”的通知。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组织起了各种医疗队、手术队达80多个。有9支医疗大队、36支手术队到了朝鲜前线。时至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前(1951年4月),朝鲜战场的志愿军后勤队伍已由最初的3个分部、7个汽车团、6个医院和3个担架团等,扩充到了6个后勤分部、31个大兵站、39个医院、11个汽车团、17个辎重团、8个人力运输团、8个警卫团、11个担架团等,总计18万余人。至1951年6月底,国内共向朝鲜前线运送了战救药物 40多万公斤,汽车8459 辆,大车3473台,手推车25157台,担架14093副。另外还动员了民工大车13152 台。这些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救卫勤等工作。

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是第二批入朝参战的部队,志愿军经过几个月的浴血也获取了相当多的经验,基本完善的采用了阶梯救治体系:连-营-团-师-军-后方兵站。

连设卫生员

,负责火线抢救。连卫生员是最基层的急救人员,作战时的任务是从敌人的炮火下抢救伤员,施行阵地急救,包括临时止血、初次包扎和暂时固定等。然而阵地上伤员的抢救,单靠卫生员是不够的,整编时给战士发急救包,教授了战场上自救互救基本知识。据统计,在整个五次战役期间(1950.10-1951.06),战士的自救与互救率甚至超过了卫生员的救护比重:卫救45.4%,自救34.1%,互救20.5%。

营设辅助包扎所

,负责补充包扎,掌握担架力量,及时接回前线伤员;

团设卫生队

,团卫生队的位置一般仍处在敌人重火力射程之内,工作场所及人力有限,故不宜在此进行定型的外科治疗,只是延续或补充连/营卫生员的抢救工作,如加强包扎,放松或更换止血带等;进行初步外科处理,并给于抗休克和抗感染的措施,如保温、补液、镇痛、镇静、抗炎等,分类轻重伤,然后迅速地后送。

师级医院

,是设在作战区的第一个(也是主要的)外科治疗机构。负责前接(后送)伤病员,给予伤员早期的手术处理,有条件的留治能治愈的伤病员;不但有分类重/轻伤、后送、掩埋、健康等,还负责战地初步观察、治疗、后送任务;

军级野战医院

,是在卫生部统一指导下,负责本军的卫勤保障,包括组织伤员的阵地救护,早期手术处理和轻伤病留治等。有设备检查、化验、外科、内科、后送等部门,更有机动和后送任务,也负责紧急救治较大的手术等早期治疗。在五次战役以后的相持阶段,凡1个月以内能治愈归队作战的伤病员均留军野战医院治疗,超过此期限的伤病员则组织后送兵站医院。

后方兵站医院负责专科治疗康复疗养,转送回国。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范弗里特说:

“以个人而论,中国士兵是一个顽强的敌人。中国军人在驻北韩两年半中,他们发动许多次进攻,并作长距离推进……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

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

”。

到抗美援朝实现停战时为止,在志愿军卫生人员行列中,已涌现出近

7000名的英雄功臣

。三年内共有大小50余支医疗队从国内增援到朝鲜前线。志愿军前、后方医务工作者在抗美援朝期间,共计抢救和医治了383200多名伤员(未含病员),创造了新中国的战伤救护奇迹。

五,后记

1951年3月23日(12军过江为3月21-25日),12军野战医院二分院从长甸河口跨过鸭绿江,

入朝第一战

见后续:

https://m.toutiao.com/is/kFd9ySQ/ - 为战而生--第五次战役中的12军野战二分院 - 今日头条

电视家安装包

电视家能用了吗

电视家3.0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