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退场”是不是散户的宿命?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众人拾柴火焰高”。这话没错儿。你添几枝枯柴,我加两把干草,火势很快就能旺起来,只要添料的人能保持源源不断,红通通的火势就能一直烧下去。股市也一样。一个散户,手握三五万的资金,能力和能量有限,翻不起水花儿。不过,如果冲进一亿、半亿人,上万亿的资金,就能掀起不小的风浪了。
现实市场中,有没有散户的参与,市况也确实大不一样。凡是门槛高,散户进不去的“屋子”,往往都交投清淡,活跃度、市场功能就更谈不上,时间一长,难免一潭死水的命运。
所以说,散户,对于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在很重要。其实,不惟中国如此,美国也一样。
这二十多年以来,中国的许多“外国经济学翻译家”们在对比中美股市区别并深究由此导致的优劣时,往往都把“美国市场散户极少”、“中国市场散户极多”做为其理论或论断的最重要的“突破口”,中国散户听了,不但深以为然,而且深以为惭。不过,这两年――尤其今年,域外飞鸿频传,中国散户于是终得真相,原来,美国市场散户也很多,特别是今年,疫情限制了许多美国人外出娱乐的自由,加之政府不断发钱,于是拿了政府发的钱冲进股市的“小散”就格外多。
中美两个市场的不同,恐怕重点并非体现在被中国的“外国经济学翻译家”们指证多年的散户上,更多的还是表现在机构投资者身上。美国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势力强大,被遮蔽在势力阴影里的散户,以往没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很难被发现;今年世事有变,小散们稍一用力,专业人士马上就忍不住抱怨――市场已经变成了“疯子市场”。而中国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相对而言――无论是相对于美国的同行还是中国的小散,力量都弱得多,别管市场牛、熊,很难左右散户,更别提引领市场方向了。如此对比,能得出的东西就很多;不过,散户对市场很重要,似乎是一个永恒的亮点。
其实,把视线放大到整个生物圈,道理也一样。单一生物的生存与繁衍,总要依托于一个链条,没有链条,就没有生存,链条中断,依存链条存在者亦随之湮灭。就群体规模而言,处于链条前端的总归是少数,链条越往后,群体的规模也越大,这也符合能量的传递规律。寄居于链条之上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表象很残酷,总是相互吃来吃去,但本质却是谁也离不开谁。寄居于股市者,其实依存的也是这个本质。
无论是势力强劲的机构,还是人微言轻的小散,其行为模式都自有规律,很难为外力校正、驯服,正如藏在水中静待伏击的鳄鱼和冲到河边争渡角马,前者很难热血起来,而后者箭在弦上也绝容不得冷静。以物喻人,看起来很残酷,难免让人心里不适,但生活就是这样,市场就是这样,许多时候,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就此而言,无论是美国市场中专家断言,小散“都得含泪退场”,还是中国市场内外的好心人提醒,炒股有风险,小散需谨慎,在绝大多数的小散听来,都是耳旁风。
小散“含泪退场”――甚至机构“含泪退场”――的例子其实很多,但“一代新人换旧人”,新冲进场的小散,总要体验自己的人生,累积自己的人生体验,虽然于“旧人”、于旁观者而言,这些体验和累积,大多也了无新意,但对新来者却有足够大的意义。所以说,这种体验的欲望,很难被打断,于是也就有了宿命性。
不过,于整个市场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这种带了宿命性的体验和累积,确是不可或缺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这种带了原始本能的热血冲动,市场恐怕就很难像一个正常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