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内蒙古工业从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工业总体规模实力明显提升,产业集约程度显著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引导工业结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以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实际、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内蒙古工业经济发展道路。
一、工业实力显著提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区工业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快速发展。
(一)工业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工业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实力迅速增强。1978年工业增加值仅有21.84亿元,1991年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2004年突破1000亿大关,工业总量逐年增加。到2017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12.7倍,年均递增12.9%。
(二)工业对GDP的贡献突出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工业占GDP比重逐渐扩大,1978仅为37.6%,2006年突破40%,之后一直保持40%以上比重,2011年达到49.5%的历史最高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2005年后均在50%以上,在全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02-2009年8年间,除2002、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国31个省市增速排名第2外,其余6年增速均是全国第一,有力地保证了全区GDP连续8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
(三)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前,我区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十分有限。经过4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40.3倍和116.4倍。煤矿平均生产能力达到238万吨,是全国的5.6倍;煤炭生产能力由2005年的2.3亿吨增加到2017年12.1亿吨,年均增长14.8%,占全国的30.2%,居全国第一位;原煤产量由2002年的1.15亿吨增加到2017年的9.06亿吨,年均增长14.8%,占全国的25.5%,居全国第一位;外运量由2002年的4879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4.9亿吨,年均增长16.6%,占全国跨省煤炭净调出量的40%以上,2009年起超过山西成为我国煤炭第一大生产和调出省区。发电装机由2002年的1045万千瓦增加到2017年的1.18亿千瓦,年均增速17.5%,占全国的6.6%,2011年起跃居全国第一位;外送电量由202亿千瓦时增长到154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4.5%,占全国跨省送电量的13.7%,2005年超过山西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输出省区,目前已连续13年居全国之首。粗钢、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9倍、54.2倍和32.1倍;汽车产量已近10万辆,智能电视机产量达到100多万台。
(四)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40年的改革开放,我区依托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推动主要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煤炭、电力、铁合金、电石、乳制品、鲜冷藏肉等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发挥电价洼地优势,2017年全区电力交易中心完成交易电量增长25%,为企业减低用电成本71亿元,低电价提高了优势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电石、铁合金、PVC、多晶硅、单晶硅、铝材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6%、21%、24%、29%、33%、25%,占全国同行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绿色品牌助力农畜产品,乳、肉、绒、马铃薯等特色大产业链条成为内蒙古享誉世界的亮丽名片。目前,全区一半以上驰名商标来自农畜产品加工业,奶粉、脱水蔬菜、风干肉等各类品牌千余种特色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伊利集团闯入“全球乳业十强”阵营,成为引领中国乳业发展的风向标。
二、创新转型加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一)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全区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3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14.8%、18.7%、11.2%、7.0%和11.0%,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户数达到557户,比2012年净增104户,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2.5%,比2012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以云计算、多晶硅、蓝宝石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26%;稀土、生物发酵、云计算、单晶硅产业规模保持全国前列;装备制造业形成了首个“千亿元装备工业园区”,同时以整车生产企业为龙头的汽车配套产业园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2670万千瓦,2017年规模以上风力发电量达到477.7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一,太阳能发电达到73.9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二;稀土钢、高速钢轨系列产品走出国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摆脱对粗放型资源开发发展路径的依赖,自治区党委、政府科学谋划、综合施策,推动全区工业体系由“一煤独大”向多元化发展转变。一是传统产业技改升级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末,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9.1%,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化工行业中新型煤化工居全国领先地位,电石综合能耗1.07吨标准煤/吨,比2010年降低0.18吨标准煤,接近国家先进标准。煤炭行业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采煤工艺、自动化控制均居行业领先水平;二是延伸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升值。2016年,煤炭区内转化率由2014年的31.5%提高到34%。截至2017年上半年,煤电一体化比重达到90%以上,煤电铝一体化比重达到70%以上,初步构建起煤-电-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光伏、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10大产业延伸链,打造我区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独特模式。待煤化工项目完全建成后,内蒙古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新型现代煤化工基地,转化率将提高到50%以上,煤炭行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将由最高时期的46%下降到15%以下。
(三)产业结构加快迈向中高端
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我区工业向中高端水平持续迈进。2016年,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3.4%,较2012年下降5.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35.9%下降为19.6%;冶金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历史高位2007年的28.2%下降至2016年的16.2%;装备制造业由2012年的5.0%上升到5.7%;高新技术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15.7%上升到18.9%,工业内部呈现出上游资源产业比重下降,下游非资源性产业逐步发展壮大的趋势。
(四)创新绿色发展理念助力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积极吸引先进技术、先进产业组织模式,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新产品不断涌现。一是创新发展增添动力。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92.6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5%,总量比2000年增长41.0倍,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大中型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92.72亿元,比2000年增长68.7倍。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有R&D活动的企业达到320户,占比7.3%,比2011年提高3.7个百分点,有效发明数达到2175件,比2011年增长3.7倍。二是绿色发展助力转型。近年来,自治区围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降耗对全区GDP能耗下降贡献率达80%以上。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43.7%;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等主要行业技术装备、节能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三、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全区工业企业构成仅为国有和集体两个部分,企业制度僵化,活力不够,普遍存在供应不能满足需求的局面,企业效益情况不乐观,全区工业利润总额多年在10亿元上下徘徊。随着所有制改革深入,多种所有制形式引入,同时积极吸引外商、港澳台商投资兴办企业。全区各类经济成分的企业竞相成长,效益稳步提升。
(一)工业企业数量成倍增长
1978年,我区仅有工业企业7272家。1981年突破1万家,1991年突破10万家,2001年达到11.7万家。到2008年全区各类经济成分的工业企业总数达12.3万家,较1978年增长了15.9倍。截至2014年,我区共有工业企业12万户,较改革初期增长15.5倍。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已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9%。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成长为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各种规模的企业在经济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980年,我区仅有大中型工业企业80户。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户数达到760户,增加值占比57.3%。利润占比60.0%,有效稳定全区工业的发展;小型企业3584户,增加值增速12.0%,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个百分点,高出大中型企业2.6个百分点,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因素。
(四)企业效益明显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0年后企业利润呈现明显增长。200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仅为16.10亿元,2008年达到771.44亿元,年均增长高达62.2%。2011达到2157.72亿元。2000年到2011年利润的年均增长达56.1%。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入手,淘汰落后产能,启动税费改革,降低运行成本,企业提质增效步伐明显加快。一是资产负债、财务费用等全面下降。2016年“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效果全面显现,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分别去炼铁、炼钢和煤炭产能224万吨、67万吨和330万吨。企业负债率下降,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下降4.2元,资产负债率64.2%,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二是降成本效果明显,利润回升显著。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1.6%,同比上升5.8个百分点。三是亏损企业明显减少。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减少31户,流动资产周转率达到1.38次/年,同比提高0.05次/年。实现利润1409.1亿元,同比上涨1.15倍。
四、区域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
(一)工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40年,呼包鄂地区充分依托区位、基础和资源优势,形成各自产业优势,成为全区经济的核心区域。1978年,呼包鄂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39.9%,到2008年三地占全区工业比重达到54.3%。呼和浩特市培育形成了以乳业为代表的食品制造业、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包头市以包钢、包铝、东方稀铝、一机、北重等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培育形成了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稀土、电力、煤化工等支柱产业,造就了“东铝、西钢、南高、北装”的工业布局。鄂尔多斯市则形成了煤炭、燃气、电力、化工、石油加工及炼焦、冶金、纺织、汽车制造等支柱行业,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化。2017年,呼包鄂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比重达到61.9%,分别增长6.1%、6.0%和7.0%,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增速。
(二)空间布局得到改善均衡
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西地区同蒙东地区差距逐渐缩小。2017年蒙东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占全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32.5%提高到2017年的38.1%。蒙东地区依托临近东北,比邻蒙俄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东北经济圈,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充分整合地区优势资源,通过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发挥低电价、低成本、组合条件好的优势,实现煤―电―铝一体化发展等,在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等方面占领市场,确立了在全区工业中的地位。2017年,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行业占全区相应行业比重分别达到44.6%和55.3%。
改革开放40年,内蒙古工业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内蒙古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不断开创资源型地区发展新境界,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