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滨网
讯(记者 王森 )一场投资规模超过500亿元的项目集体签约,把产业界人士的目光汇聚到天津。在日前举行的这场签约仪式中,4家企业中的3家,选择将滨海新区作为他们投资的落脚点。而此前的一个月里,在新区注册的新企业超过了1200家。突如其来的“8·12”事故没有阻滞新区经济发展的脚步,这里的产业基础、政策优势、配套服务,成为持续推动优质项目落户发展的关键引擎。
投资者热情佐证区域优势
在16日举行的集体签约仪式上,搜房网、途牛旅游网、神华集团分别牵手中心商务区、滨海高新区和东疆保税港区。搜房网董事长兼CEO莫天全表示,“8·12”事故丝毫没有影响搜房网与天津的战略合作,企业看好天津的发展潜力,对天津充满信心,要继续加大在津投资力度,紧紧抓住天津自贸试验区等难得机遇,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服务天津发展。
对于新区以及天津充满信心的,不只有上述3家企业。中信银行“一带一路”基金项目、中包包装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故发生以来,几乎每周,都有新项目落户的消息,从天津开发区传来。作为在本次事故中遭受波及最大的功能区,投资者用更大的投资热情佐证了这片区域的吸引力。
而此前据新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统计,事故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就有1200多家企业落户新区。良好的区位、政策、环境等优势和潜力,无疑成为吸引大量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
新的投资者没有放慢他们布局新区的脚步,那些遭遇事故洗礼的老投资者又对这片区域抱着怎样的心态?“工厂还会不会继续扩大?我们的回答是非常坚定的,我们仍然充满信心。今年我们还是继续有一些项目投入。”美国PPG工业公司亚太区总经理延彩明表示,公司已从30几人发展到现在的1800多人。这离不开这个区域的支持,比如说政府的支持。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在第一时间就成立了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的企业组由开发区管委会投促办、贸发局负责,投促一、二、三、四局参与。他们在第一时间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和300多家企业建立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事故发生后不到一个月,开发区受到影响的414家企业已经全部恢复正常生产;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受损企业较少,也已恢复生产作业;我国重要运输港口天津港的航道已恢复双向通航,生产作业正常运行。
产业优势持续释放吸引力
纵观近期落户新区的项目,除了项目本身在规模、技术等方面的高水平外,和区域优势产业关联度也保持极高的水准。
天津能源化工电子商务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落户签约仪式,是开发区举行的事故后首场签约仪式。这个创新型的能源化工品现货交易平台,瞄准南港工业区区内企业。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为能源化工实体企业提供交易、清算、交收、仓储、物流等一系列服务。该企业的服务叫工作全融通在线贸易,其实就是为这些实体企业走向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为电子商务领域提供转型发展升级的支持。
而16日落户新区的3个项目,投资的主要内容分别是投资基金、商业保理以及融资租赁。这些领域恰恰是新区在金融领域发展的长项。以融资租赁为例,由于抢占了发展先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新区已经形成国内租赁聚集区、最大的融资租赁信息交流基地以及人才培养基地。
谈及在开发区建设北方基地的原因时,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汉关指出,天津开发区以及滨海新区既有一批知名的整车项目,又有一批高水平的汽车零部件项目,无论是一汽丰田、大众变速器、长城汽车,还是周边的北京现代、北京奔驰,都是其重要客户。和客户保持零距离,供应配套将更加充分,从而能更好地根据客户需求发展。
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在业界人士看来,爆炸事故在客观上会带来短期的影响,但长期来看,新区在产业基础、政策优势、配套服务等方面积累起来的优势,不会因事故的发生而产生本质的改变,这些优势将对新区的恢复发展提供强大的正向推动力。
作为我国重要运输港口天津港的航道已恢复双向通航,生产作业正常运行。一些业内企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天津港是以服务重工业企业为主的港口,大型机械设备、进口汽车等是它的主要业务方向,而上海、福建等港口都是以轻工业为主,这就造成了一种差异。一辆汽车的进口完成一整套流程在这里仅需7天的时间,而上海则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核心数据也就使得天津港的竞争力倍增。随着天津港业务的逐步恢复,暂时转道的车商将会回流。
随着高水平项目的落户,新区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也将实现新的突破。以刚刚落户开发区的中广核海洋能源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未来投资的电站项目,不但可以解决渤海湾绿色电力供给问题,还将推动我国拥有自主海上小型压水堆核电站知识产权包,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区正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五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势必将带动更多高水平项目加速聚集,从而推动新区产业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