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禅语,“昨日之因,今日之果;今日之因,明日之果。”
如果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中国商业也将遭遇大考。
经济危机中,没有那个国家能够避免一时的股市崩盘与经济下滑。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失败的商业样板。打破了华尔街的神话,谁也没想到格林斯潘会救不了他们。而事实上,可能会残酷到超出人们的想象。大萧条的重头戏不仅是那些大批“阵亡”的中小企业,企业巨头也难以抵挡风暴的袭击,甚至连百年品牌也轰然倒塌。
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于到世界的竞争中来;在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国家之间早已没有了国界。世界是平的,这个简单而抽象的概念,决定了一旦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到来,中国不可能作壁上观,所不同的只是经济危机肆虐的程度不同。冬天来了,不分南北球;紧日子来了,不分东西方。
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的企业一开始很野蛮。只要胆子够大,率先敢于打破某些条条框框,就能把一粒希望的种子放大为利润的参天大树,而这持续的博弈或许就是改革的动力。从某种程度上,野蛮也是一种最快也最便利的生存方式。
然而,当野蛮遇上危机,野蛮可能会被瓦解,并变得不堪一击。
恐怕有很多人已经厌倦了“经济危机”这个字眼,经济危机逐渐成为经济学界最流行的专有名词,被人们看做“老生常谈”了。从2008年金融危机看,经济危机并没有让中国经济元气大伤,但具体到微观层面,很多企业却是难以承受危机之重。出口企业倒闭,上市公司亏损,钢铁行业集体过冬……不绝于耳的坏消息,表明中国企业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
对于中国企业,靠着野蛮生长,走了最容易走的路。或许,最容易走的路,也只是巨大的财富金字塔中的冰山一角,中国企业到了转变的时刻。
如果经济持续衰退,我们的改革仍然在分水岭徘徊。尽管我们无比期待,经过金融危机的磨砺,中国企业能够从中国制造的低坡轻而易举涅槃,实现转型和升级。但真正的事实是,即使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近两年之余,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在未转型、转型期挣扎,他们仍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并没有练就抵御经济危机的铜墙铁壁。
“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中国的企业领教了金融危机的排山倒海之势,即便它在中国已经被过滤成了“强弩之末”,也足矣让很多企业如履薄冰。但是,一旦新的经济衰退到来,中国商业仍然面临着一场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