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国民智慧的结晶,勾勒出蜿蜒的水势,彰显了艺术的魅力。
22.5万千瓦时的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
。
2014年8月,该水电站的机组开始满负荷发电。到2022年,其累计发电量为20.29亿千瓦时。
当今的三峡工程,
已成为兼具防洪、发电、供水、改善生态环境、航运、灌溉以及扩大养殖、发展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枢纽。
人们有时开玩笑称其为“印钞机”,
那它每天的经济收益到底如何?
这还得从其基本功能“治水”说起。
筑坝治水,梦终成真
纵观人类的历史,面对洪灾,大多朝廷的选择就是筑坝。
历朝历代都会在长江流域,筑起水坝抵御洪水的“进犯”。
其实,对于治水,从大禹开始,人们一直倡导要“因势利导”“疏优于堵”。
各地也都根据实际情况,发明或创造了诸多有效的治水方法。
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最成功的案例。
可长江的现实情况,中游地段多弯曲、分叉,河道形态不规整,地质也具有特殊性。
再加上古代的筑坝技术及资金等受限,这使得长江沿岸的治水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三峡作为长江的咽喉之地,我国的有志之士,开始尝试使用其他的方式。
开发和利用长江的水利资源,
孙中山先生是最早提出,在三峡建造大坝的人。
这一伟大的设想,直到新中国成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才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
后人对此工程的评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从这句话就可知,这个工程要开工建设,绝非易事。
不仅仅是资金问题,
更多的是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生态、移民等诸多问题。
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困难,三峡工程的建造就是一句空话。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实施了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工程项目经费有了着落。
而且和西方的合作增多,
经过多方勘测调研、规划论证后,技术上的可行性也被证实。
众所周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最重要的部分是大坝,而大坝要发挥作用,需要有配套的水力发电厂。
这个项目需要截断滚滚长江水,并在水流快且深达60米的区域筑坝,此难度可想而知。
这难不倒有智慧的中国人民,
三峡专家通过平抛垫底的方式,让江水变浅,得以施工。
这才有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并可以近距离参观的三峡大坝和配套的水电厂。
它的经济效益如何?
三峡水电站,可以说是人类建筑工程的一个伟大奇迹。
无论是从再生能源角度,还是创造效益方面,都是非常可观的。
那作为“印钞机”的三峡水电站,每天的经济效益到底如何呢?
了解了三峡工程整体概况,
人们对其“赚钱”能力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有人算了一笔账,它的日发电量约5亿千瓦时。
可以理解为发5亿度电,
按照民用电计费的话,每度电约0.56元~0.62元,一天赚取的电费最少都是2.8亿元。
当然,这是在全部机组都工作的情况下,产生的效益。
一般而言,机组会有需要维修的,或根据需要不开的情况,实际收益会略低于理想状态。
三峡集团2022年的营收是237.7亿元,净利润是70.99亿元。
要知道,这仅仅是发电量的收益。它的其他功能,带来的经验和社会财富可是无法计算的。
如三峡水库蓄水后,
使相应河段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提高到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这减轻了上游洪水对相应地区的直接威胁,也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民众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而且,三峡库区形成后,河道的加宽和加深,
改善了这些区域的航运条件,万吨级的船队可以顺利通过,由此促进了大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促使该地区的能源结构发生改变。
水力发电,不排放污水、固体废物和有害气体。
水利资源还属于廉价的、可持续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如果按温室气体排放一项来计算,每年向大气层少排放1亿吨,
这对我国大西南和华中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生态环境,都会起到有益的保护作用。
三峡工程本身也是一个旅游景点,被国家评为重点旅游景区。
自对外开放以来,它已形成吃住行玩一条龙旅游产业。
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还带动民宿、周边产品等一系列新型的文化文艺产业的兴起。
客观看待三峡工程
对于三峡的经济效果,人们都从实实在在的受益中看到效果。
可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们对其质疑。
如:长江中下游的干旱,是否是三峡蓄水造成的?该地区的生态问题等。
人们要知道,三峡水电站发电,只是利用水的势能,没有消耗和污染,这是基础的物理知识。
这就决定了,
储存在该水库的水,不仅用于发电,还可以及时下泄补给下游。
如果它加大下泄流量,最大可以达到1万立方米/秒以上的流量,可以大大缓解下游地区的旱情。
可自然灾害面前,人们总是要找到原因,或寻求不满情绪的发泄,这可以理解。
但大家要尊重事实,不能一味地人云亦云。
不容否认的是,三峡修筑大坝,以及拦截水流,对周围水域的流速、水温、水位等都有影响,
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生长在该区域的鱼类资源的产卵和生长。
随着库区水位的上升,已导致了部分原生动植物,失去栖息地,这不利于当地的生态平衡。
长江水被三峡大坝驯服,并时刻听从它的调遣。
我国通过建造三峡工程,开启了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可以说,它是基建民生工程的典范,
从建造到成功,也是中国人逐梦到梦想成真的过程。
它的存在,造福了长江流域的民众,也让全国大众受益,更深层来说,三峡工程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象征。
这也说明,
国家强大,必须依靠国人的砥砺奋进、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