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全力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升“中国饭碗”含金量-苏米基金

频道:卡片知识 日期: 浏览:0

全力支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不断提升“中国饭碗”含金量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心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聚焦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大力支持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不断提升“中国饭碗”的含金量。

立足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全链条,全力支持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央财政始终将粮食领域支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取得积极成效。

(一)聚焦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两个积极性”,促进提升粮食供给能力。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这方面,既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也要加强政府支持保护。”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眼保护和调动两个积极性,不断健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

一方面,保障好农民种粮收益,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近年来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同时健全完善粮食支持政策体系,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巩固玉米和大豆“市场化收购+生产者补贴”改革成效;在小麦和稻谷主产区,支持完善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鼓励市场化收购,促进优质优价,同时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另一方面,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产粮大县财政困难,中央财政出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并适时完善奖励办法,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常规产粮大县奖励、超级产粮大县奖励、产油大县奖励、商品粮大省奖励、制种大县奖励等在内的奖励政策体系,保障产粮大县得实惠、有发展。近年来,中央财政每年平均奖励产粮大县已达到1000多个。产粮大县奖励作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供应的重要政策,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支持粮仓改造和智能化升级,着力提高粮食收储能力。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2013年起,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危仓老库”维修改造。2015年,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加大支持力度,并支持开展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储粮管理水平。2013—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97亿元,实现了全国主要省份的政策覆盖,有效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粮食企业投入积极性。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相关资金持续支持做好粮仓维修改造等工作,有效改善了粮食储存条件,提高了粮食收储能力,粮仓机械通风、粮情监测、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现代储粮技术广泛应用,低温、气调等绿色储粮技术逐步推广。同时,近年来,每年拨付地方粮食风险基金179.8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粮食储备等工作。

(三)支持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油产品提质升级。

自2017年起,中央财政支持在粮食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支持地方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内容,其中推动制定发布“中国好粮油”系列标准,着力放大品牌标准的引领作用,吉林大米、山西小米、水韵苏米、齐鲁粮油、荆楚大地、天府菜油等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促进粮油产品提质升级,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2017—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优质粮食工程”资金约215亿元。2021年,财政部联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突出抓好“五优联动”“三链协同”和“六大行动”,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粮食数量稳步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中国饭碗”成色更足

在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国内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进一步夯实,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一)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单产明显提高,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5946万亩,单产增加60斤/亩,产量增加1486亿斤,2015年迈上1.3万亿斤新台阶,2022年产量达到1.37万亿斤,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产出占全球约20%的粮食。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多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0公斤,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谷物自给率超过95%,实现基本自给。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口粮绝对安全。

(二)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应急保供体系逐步健全。

一方面,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实施“粮安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在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仓容规模增加的同时,仓储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储粮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总仓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其中央储备粮的科技储粮覆盖率超过98%,基本形成北方地区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南方地区以控温和气调储粮为主的储粮技术路线,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智能氮气储粮、内环流控温、空调控温、智能通风等绿色、低碳、循环储粮新技术,实现粮食储存保质、减损、降耗、增效,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绿色粮源。另一方面,粮食应急保供体系日益完善。全国所有地级市都具备应急加工企业,绝大多数县具备粮食应急供应网点,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达到15天以上消费。全国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在140万吨以上,按照每人每天1斤粮消费计算,1天的应急加工能力可以满足全国14亿人2天的需要。总体上看,涵盖加工、供应、配送、储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三)居民膳食营养水平不断改善,实现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

用中国粮食装满中国饭碗,解决14亿人吃饱饭的问题只是一个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成为粮食安全的新内涵。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越来越多绿色优质的粮油产品进入百姓餐桌。不仅仅是“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的供给也都有充分保障。现在,牛肉、禽类、水产品、蛋类和奶类的人均消费量较10年前增加了约53%、92%、37%、61%和23%。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瓜果等非粮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更加多样,饮食更加健康。膳食能量得到充足供给,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供能充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脂肪供能比上升,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

下一步,财政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部署要求,立足财政职能职责,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支持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着力在更高质量、更深程度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原载于《中国财政》2023年第2期

上海影像测量仪质量好

光学测量公司

光学测量公司

自动测量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