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车卷不动了,专车司机就被迫成为了新的献祭品。专车在很多平台,都曾经是高大上的代名词,大单多,车好,乘客素质也高。而快车是普通乘客的专属,收费相对便宜,小单多。
如果快车行业图穷匕见,那么专车就自然而然站上了献祭的擂台。当专车被“阉割”结束,下一个又会是谁呢?顺风车?
一、时长
在整改之前,专车比快车要自由多了,每天出车时长没有太多限制,只要在规定范围内拿到足够的服务分就够了。
前几天,滴滴在济南和武汉等几个二线城市,对专车司机提出了7个考核指标,必须得同时满足才能达标。首先就是时长方面,要求高峰考核时长不能低于100个小时,4月的周五周六周日周一累计非预约在线时长不能低于100小时。
算下来,就是让你周五到周一,每天的在线时长不能低于6.25小时。相当于强制性改变了司机的出车习惯,需要重新调整这三天的出车时长。
二、完单
以前的专车,对完单也没有抓的很严。新规调整后,要求完单天数不能低于18天,总的完单量不能少于100单。
而完单的要求也有调整,每天必须完成4单实时订单才能算作完单天数,预约单是不算的哦。如果按照最低标准来算的话,每天完成4单实时单,需要每个月出车最少25天才行。
这又进一步规定了司机的出车时长。
三、细则
不仅是时长和完单率,针对服务分和神访记录,以及橙意单的占比,都提出了最新的要求。服务分不能低于96分,神访无不合格记录,橙意单的占比不能低于60%。
专车也跟快车一样,早就从巅峰时刻跌下来了。前几天一个北京的商务订单,一天赚了3000多的事情,在圈里传的厉害,但这只是个例,在订单量不断下降的现在,很多专车司机也几乎没了活路。
原本靠着单价高能扳回一城,但是在绝对的单量面前,单价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毕竟不是谁都在北京,也不是谁都能接到3000的订单。
去年年底的盲目乐观,投射到现在,已经被行情的凄惨给对冲的差不多了,加上智能化和自动驾驶之类的逐渐普及和大规模应用,属于网约车司机的未来,真的很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