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王亚伟不为人知的投资四原则!-基金谭琦

频道:理财资讯 日期: 浏览:0

功的方法照搬过来,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巴菲特的成功是建立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的,他在以往投资经验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方法,比如通过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对企业估值。但对高科技企业,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把握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如果仍然延续以前的做法,很可能会造成投资的巨大损失。

了解自己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要了解市场的变化,并结合自己的特点,不断地调整投资思路。资本市场不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规则运转,这就像拿着几年前的地图游览北京,可能会到处碰壁,因为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也是一样,不断发生变化,投资者要不断地跟踪这个市场的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投资机会。

老猎手同样是小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还要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不断地完善,通过不断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市场的了解。经过10 年的投资经历,有朋友戏称我是投资上的老猎手,实则不然。即使是老猎手,目前面对的这个市场与以往也完全不同。人民币升值、制度变革、全流通、人口红利等诸多因素,已使市场与以前熟悉的股市有太多的不同。在如此多的新问题面前,老猎手同样是小学生。”

不愿意随波逐流的王亚伟

王亚伟多年来一直强调“市场是值得敬畏的,我们应该以谨慎的心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他坚持认为专业投资者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能够体现自己风格并适合自己运用的投资方法,投资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自己对市场本身的认识和把握上,而不是跟别人走,失去主见。要想获得超越市场的超额收益,必须要从充斥市场上的各种声音中冷静下来,独立思考。这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过滤能力,才能抓住事物的关键,不然就会迷失方向。投资是一件寂寞的事情。最后扣动扳机的只能是一个人。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我和你掌握的一样多。大多数人是拿起报纸读他人解读的观点,人云亦云,真正读原著、静下心来思考的人很少。

市场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这只股票好、那只QFII 已经买了,或者说所有的基金都买了,自己买也不会错。实际上这些观点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自己并没有对投资作独立的思考,而是把投资建立在别人思考的基础上,那么犯错误的概率将会非常大。作为基金经理,投资者把钱交给你就是要你代替他去思考,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就是没有尽职尽责。

坚持独立思考,注定王亚伟不可能去随大流。他在筛选股票时,甚至有意识地重点发掘基金行业重仓股之外的股票,而不在最热门的那些大白马上投入过多精力。在华夏大盘基金重仓股的组合上,较少看到某个阶段最热门的行业和股票,体现出与基金行业重仓股的强烈反差。人是无法抓住自己的头发脱离地面的,较大程度上地偏离这些被同行过度持有的热门股票,才使得华夏大盘基金取得远远超越基金业同行的业绩。

王亚伟受彼得·林奇影响很深

王亚伟始终坚持“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的原则。在牛市中投资,应回避资产泡沫,保持一种谨慎的心态,坚定追求“安全边际之上的收益”。风险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因为大家对风险的认识是不尽相同的。什么是风险?什么时候风险最低?基金经理的判断可能完全不同。不同的人选出来的股票是不一样的,这使基金在市场上的最终表现也不一样。

在对风险认识的基础上,王亚伟一直倡导有业绩支持的成长型投资,而且成长本身的稳定性、持续性在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要看上市公司当年的增长,还要看能不能保持至少3~5 年的良好增长,“只输时间不输钱”,还要看安全边际是不是足够大。但是对于安全边际,如同风险一样,不同的基金经理理解也是不同的。王亚伟关注的安全边际,是考虑到了公司一些隐蔽的价值之后的安全边际,更为灵活。

只有完全理解“在既有原则下,灵活多变”的精髓,投资者才能明白王亚伟为什么会不拘一格地选股。查阅华夏大盘基金的定期报告会发现很多“陌生”的重仓股,甚至有些股票从传统的基本面分析并不出彩,其擅长的重组概念股似乎与倡导“有业绩支持的成长股”概念冲突,这些与投资者通常理解的价值投资不一致。一些人因此对王亚伟的投资风格产生质疑,认为他偏离了价值投资。

王亚伟并不认同以价值投资或投机来鉴别不同的投资风格。他认为,价值投资与投机的唯一区别是投资者有没有对股票作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在2009 年7 月9 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王亚伟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目前社会对于价值投资存在一些误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无须标榜自己是一个价值投资者,投资业绩会说明一切。“是否是价值投资,取决于如何投资、在什么价位投资,与谁在投资、投资什么无关。比如,巴菲特经过研究,在8 元的价位买了比亚迪(行情002594,咨询),这算是投资;如果只是听说巴菲特买了比亚迪也跟着买,即使有机会在8元以下买入,也只能算是投机,因为这种行为是跟风,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如果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一只ST股的未来预期价值远高于当前价格,那么在低位买入的行为也是价值投资,而一旦价格高于未来预期价值之时还去追,就属于投机了。”

王亚伟的投资理念受彼得·林奇影响很深。林奇选股视野宽广,十分灵活,为了战胜市场,蓝筹股与热门行业中的热门股并非林奇重点投资的对象,后期麦哲伦基金投资的股票达到1 400 多只,包括很多不为其他基金所关注的中小型股票。林奇的投资范围包括隐蔽资产股、拐点再生股、冷门股等。关于拐点再生股,彼得·林奇重仓投资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可谓美国版的重组股,在公司重组成功、恢复元气后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关于冷门股,林奇提到,如果某只股票名字奇怪,看不出行业归属,有几年都没有分析师覆盖、没有机构投资者拜访,那么公司基本面一旦出现积极的变化,就有可能有重大的投资机会。

在2009 年7 月9 日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王亚伟也对媒体关心的投资重组股问题作了详细解释:“我的投资风格是尊重市场、挖掘市场中被低估的投资机会。投资重组股和价值投资并不冲突。我关注重组股,是因为这是我国证券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蕴藏着很多投资机会,对此视而不见是不负责的。但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很多股票是否会重组、谁来重组、如何重组,其实已经有足够多的公开信息了。如果公开信息不够充分怎么办?我就通过换位思考加上合理的推测。但是,即使仔细研究公开信息了,也作了合理推测了,投资重组股的成功概率可能也只有60%,那又该怎么办?我还有第三点:组合投资。举例来说,在我的投资组合里,精心挑选了20只潜在的重组股,如果未来一年有60%成功实施重组,平均每个月就会有一只,从概率分布上就是如此。质疑我总是精准押中重组股的人只看见了树木。孤立地看某只股票是成功了,但就整个重组股组合而言,单月的成功概率仅为1/20。”

从14 年的投资历史来看,投资重组股只是王亚伟投资生涯中一个很短的阶段。所投资的重组股,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比例上,都只占投资组合中很小的一部分。

优化组合及高换手率

“一只股票好不好,不应该孤立地去评估,而要以全市场的角度综合考量。如果有比它更好的,那它就不是最好的。以最优替换次优,组合整体就得以优化。”王亚伟非常注重股票的阶段性价值,这与相当多的基金经理长期持有白马股的策略迥然不同,他卖股票时也很少卖到最高点。“我卖掉甲是因为找到了更好的替代品乙,尽管甲还有20%的上涨空间,但乙有50%的上涨空间。”按照这样的优化组合的操作方式,换手率自然也会比一般的基金经理要高一些。一些人认为这也不符合价值投资。其实,这方面王亚伟也是受到了彼得·林奇的很大的影响。林奇自称是相对价值论者,而不是最大价值论者,曾举过例子,希望自己所处的状态是:以20 美元的价位买进A公司的股票,而不是以30 美元的购买B公司的股票,然后,为了购买20 美元的B股票,他会在A股票升到30美元时把它抛出。通常,林奇的3 个交易员每天有100 只股票须交易,年换手率大约在100%以上,远高于美国共同基金经理的平均水平。林奇觉得他的工作越出色,换手率就越高。

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说过:“投资艺术有一个特点不为大众所知。门外汉只需些微努力与能力,便可以取得令人尊敬(即使并不可观)的结果。但是如果想在这个容易获取的标准上更进一步,则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智慧。”在辞职恳谈会上,王亚伟对投资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投资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投资,光靠科学是不行的。科学只是投资的一个必要条件,能让投资拉开差距的是艺术成分。艺术是很难量化的东西,主要靠时间和经验积累。这种积累能够让自己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度”,对“度”的把握是投资的关键。投资中常常有互相矛盾的东西,比如说有主见是好事,但过分有主见,可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走到了极端。然而如果完全没有主见,随大流,就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投资时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独有的随着市场变化可以不断完善的体系,这才是持续投资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需要更加敏锐的思维和非凡的洞察力,反应和行为必须与众不同。

王亚伟感觉公募压力太大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2012 年5 月7 日,华夏基金公告王亚伟于5 月4 日因个人原因离职,同时,巩怀志接任华夏大盘基金基金经理,谭琦接任华夏策略基金基金经理。王亚伟离职时是现任基金经理中执业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实际操作累计时间是4 861 天(13.32 年)。如今,超过10 年执业时间的基金经理凤毛麟角。

2012 年5 月7 日下午两点,王亚伟离职媒体恳谈会举行,这也是他第二次主动站到聚光灯下。在持续两个半小时的会议中,王亚伟对记者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一作答。

关于离职原因,王亚伟谈道:“这次离职是我个人原因,主要因为外界对我的关注太高,让我感觉压力太大。我不希望媒体对我买的股票进行报道。我不希望散户因为我买了一只股票就跟着投资,他们因此赔了钱会让我感到不安。反过来,这又会对我的投资造成困扰,因为到后来我发现每次作投资决定前我都得想想‘我买了这只股票会不会被广泛报道,如果被广泛报道了,散户跟着买造成误导怎么办’,这样就会对我的投资造成约束。有很多机会我是可以把握的,但是我会变得缩手缩脚。往极端说,任何一只股票都有风险,都不适合散户盲目投资,除非他们对这只股票作了非常细致的研究。这是我在这几年投资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我下决心要离开的主要原因。”“此外,我还面对很多其他困惑。比如,去上市公司调研,人还没去,消息就已经传开了。在投资圈的交流也受到影响。比如,有一些是我不成熟的想法,我只是提出来供探讨,但媒体可能会当成一个重要观点报道出来。报道出来有可能造成‘误伤’,久而久之我也不敢发言。这种状况时间久了会使自己离市场越来越远。我知道这种状态如果不改变,投资感觉会慢慢消失。我很担心投资感觉消失,我希望对投资保持敏感,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远离过度的关注,心无旁骛地思考投资问题。”

如何评价自己的投资业绩?他说:“我不知道怎么概括,也许最终就是那么几个数字,几只基金的收益率。我觉得我是一个比较合格的基金经理。始终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我觉得这个方面我做得还是不错。”

王亚伟自称是奔驰小标记

王亚伟离职影响最大的是华夏大盘、华夏策略两只基金。两只基金自4 月份陆续出现赎回,华夏大盘基金赎回更为严重。为应对巨额赎回,两只基金大幅降低仓位以储备更多现金支付赎回。2012 年5 月5 日,公司公告,华夏大盘基金实施成立以来的第九次分红,每10 份分红30 元,创出基金史上单次分红最大比例纪录。同时,华夏策略基金也实施分红,每10 份分红6 元。2012 年5 月底,华夏大盘基金规模减少60%左右,华夏策略基金规模减少38%左右。

在媒体恳谈会上,王亚伟认为是华夏基金成就了自己,自己离开或许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他比喻道:“比如一辆奔驰车,前面小标记是奔驰的标记,它没有了这个车开起来还是一样的。”他说:“公司从一开始并没有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好,自然受关注度就提高了,这是一种较长时间积累、自然发展的结果。公司很早就树立了以投研为核心的文化。我们很早就认识到一家基金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业绩。一名基金经理业绩好,在这个行业里会更加出名,最后会成为明星,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我觉得和公司的营销策略没有关系。明星经理不是想打造就能打造出来的。这么多基金公司,这么多基金经理,可能会有一两个人做得好,就会成为所谓明星基金经理。我觉得从概率上也有一定可能性,五个手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一个班上有人成绩好,有人成绩连续几年排在前面,这个成绩是班主任包装出来的吗?实际上不是。背后有个人努力的成分在里面。”

从 1998 年初加入华夏基金,王亚伟在基金业坚守了 14 年多。他管理的华夏大盘基金在 6 年半的时间里累计回报达到 1046.05%(开放式基金自成立以来累计业绩排名第二的为 520%)。王亚伟在 14 年基金经理生涯中所创造的业绩,和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业绩记录相比,也毫不逊色。正是长时间的坚守及难以复制的投资业绩,使王亚伟已经成为明星基金经理的标杆和符号。在为王亚伟业绩感叹之余,客观分析其成功背后的因素,在这个高度竞争、信息透明的投资行业,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与他的自身天赋、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与中国股票市场特殊的历史机遇是分不开的,和而不同的华夏基金投研文化也为他一展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平台。

王亚伟辞职了,留下了基金业迄今为止难以复制的业绩。离开所热爱的行业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他得到很多,但付出了更多。他的离职对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是惊讶与惋惜,对两只基金的投资者来说,更多的是感激与迷惘。5 月 9日晚,在王亚伟欢送会上,看到这些平日里理性、内敛的基金经理们相拥而泣,与王亚伟共事 17 年的我自然也无限感慨。在竞争激烈的基金经理岗位上拼搏多年后,离开对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来讲是迟早的事。只是那一天到来时,仍让人难以接受。

王亚伟的成功是中国基金发展的时代产物,他的离职标志着一个明星基金经理时代的结束。他 14 年所创造的成绩将载入中国基金史册,成为年轻基金经理们努力学习的楷模。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价格

测量光学仪器

自动测量仪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