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很多人都对王石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他是把鸡饲料生意做成万科集团的牛逼企业家,是叱咤风云的“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房地产教父”……
曾经的王石,是拥有过一代人尊重的存在,但二婚娶了比自己小30岁的演员田朴珺后,就变成“喜欢年轻肉体的老男人”。
婚姻如饮水冷暖自知,无论外界多么不看好,又是怎样的冷嘲热讽,王石和田朴珺在金钱加持下的爱情,似乎很甜蜜。
王石的衣着打扮越来越年轻化,据传田朴珺还在2020年9月为他生下女儿,如今孩子都两岁了......
后来随着疫情的不断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不断改变,大家的注意力都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症状和治疗上,没有人再关注这对老夫少妻。
然而就在12月9号,已经71岁的王石发布了一条视频,再次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
王石在海外参访时感染了新冠病毒,于是跟大家分享了自己感染以及隔离的全过程。
被感染的王石基本算是无症状,只是在酒店进行自我隔离,他从检测阳性到转为阴性,一共经历了10天。
王石发现自己被感染,是在11月16号晚上,当时他的抗原检测为阳性。
11月21号他再做抗原检测还是阳性,直到11月25号王石的抗原检测结果才转为阴性。
对于这10天的感染经历,王石说一开始体温偏高,后来就降下来了,总体都在正常范围内,感觉和平常没什么区别。
王石一直以来都热爱运动,经常在社交平台晒自己跑步、登山、室内健身的照片。
尤其娶了小娇妻后,王石更加注意锻炼身体,他拥有远超年龄的体格和精力,普通人跟他比不了。
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普罗大众被感染以后的状态,才最具参考性。
02
国家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在12月6号的清华大学讲座上说:
“更长时间看,每个人至少都会经历一次感染,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如今的奥密克戎,早已不是新冠初代毒株,但大家依然对它有莫名的恐惧,特别想知道一旦感染,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下面就是不同职业和身份的网友,从感染新冠病毒到康复的全过程:
这是一位刚怀孕不久的孕妈妈。
感染病毒的第一天,她的身体微微发热,之后体温不断上升,紧接着咳嗽头痛,昏昏沉沉,眼睛睁不开,剧烈呕吐……
让她感到最难以忍受的,是嗓子疼,疼到难以下咽。
因为她是孕妇,所以没有使用药物,完全依靠自身免疫力。
幸运的是,3天之后她开始逐渐恢复正常,5天之后由阳转阴,第6天结束治疗。
第二位是跟我在一个群的河南网友,他属于全家中招,孩子先确诊。
他家孩子今年12岁,感染以后居家隔离。
一开始孩子头疼难忍,高烧到39度,后来逐渐退烧,但退烧之后又烧到38度,之后再退烧,再后来就没有大事儿了,只是偶尔有点咳嗽。
他自己是第3天体温正常,感觉吃莲花清瘟没有缓解症状,反而是布洛芬对退烧管用。烧退了,他就没那么难受了。
他的妻子也出现感染症状,也没有用什么药,一开始味觉跟嗅觉有点失灵,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
第三位是个急诊科男护士,健身达人,他是在上班时感染的。
有一天这位男护士下晚班后,觉得比较疲惫,半夜被嗓子疼给疼醒了,发现自己全身湿透,全身的关节都在隐隐作痛,体温高达39度。
第2天他的体温持续上升,一度飙升到41度,全身的每一处肌肉都疼痛。
后来他的食欲开始下降,接连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天后体温逐步恢复正常,除了嗓子疼和流鼻涕,不再有其他症状。
感染之后的第8天,他的核酸检测结果由阳转阴,之后回归工作岗位。
03
很多感染的网友都说,自己感染的莫名其妙,但病毒来势汹汹,去的也快。
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在具体症状和痊愈时间上都不相同。
大家感受最多的,是发烧、嗓子疼、全身乏力,有些人会出现短暂的味觉失灵。
虽然如今的奥密克戎,相较于德尔塔变异株,对肺部的伤害减弱,在住院率、重症率、病死率上都大幅降低,但人们还是担心它的后遗症。
就在昨天,86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再次发声,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吃了定心丸:
“感染了奥密克戎不可怕,99%的人,能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关于后遗症方面,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引起器官长期功能不全的案例。”
就在前两天,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黎毅敏,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也表示:
超过9成的奥密克戎感染者为无症状或轻症,一切可防、可控、也可治。
之前的我也对病毒心生惶惑,随着对病毒了解的不断加深,已经做好与奥密克戎长期共存的心理建设。
认真吃饭,早睡早起,积极锻炼保持乐观,理性囤药,也理性吃药,不要还没感染,就被自己的恐惧心理打倒,或因乱吃药而进医院。
人民日报专门发布了《很重要!特殊时期,居家用药安全提示》一文。
没有症状不要乱吃药,退烧药与复方感冒药不要一起吃,多种退烧药不要重复吃,不要超剂量用药,不要超次数用药,不要盲目使用消炎药......
最后一条尤为重要:网传“新冠吃药顺序图”不靠谱!
曾经的我们,有国家兜底,被国家保护。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掌握正确的健康防护知识,才能科学防护,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也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国家。
奥密克戎对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或者身强体壮的中年人都没什么抗不过去的,但孕产妇、儿童以及重症高风险人群,要特别注意。
孕产妇要常通风、勤洗手、出门严格戴口罩;
家里有孩子的,储备一些儿童常用药,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状态;
基础疾病比较多的老年人和重症高风险人群,尽量接种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接下来的严峻考验。
04
据专家预测,其实也不用专家预测了,我们自己就能感觉到,第一波感染很快就会到来,全国14亿人口,将有60%的人,也就是8.4亿人,会被感染。
个人认为,第一波感染小城市还稍微好一点,一二线城市首当其冲。
网传上海华山医院已经腾出5号楼专门收治新冠病人,其他医院也已全面做好准备……
虽然传言不可信,但这条传言例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好防护,尽量不要在感染高峰期被感染,以保证医院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即便老人、孩子、高危人群感染了,也能有较好的医疗条件。
疫情三年,我们与猖獗诡变的病毒战斗,与复杂难测的人性抗争,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但接下来也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肯定会有部分人因感染离世,这是必然的。
防护措施做的最到位,全球疫苗接种率最高的新加坡,三年来死亡人数也有1700人;
然后,疫情是波动的,会好转,好转之后还会爆发。
英国疫情就是反反复复,他们的政策就是缓和了就放开,严重了再封控,我们大概也差不离;
其次,随着感染者暴增,医院可能会被挤爆。
香港是医疗资源比较好的地区,在疫情大爆发时,医院的正常诊疗依然受到很大影响,医疗系统几乎崩溃;
最后,一旦感染或生病,除了医院不好进,还会状况百出。
比如,可能会由于感染人数众多,遭遇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学生继续网课,大批工人或外卖员被感染,导致货品短缺快递不畅,等等等等。
总之,我们要做好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准备,尤其是以上4条。
有网友说:“这个春节,势必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雪’。”
有网友抱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白白浪费了三年时间。”
说实在话,对前者我深感无奈,对后者我无法苟同。
三年来我们无数次想清零,无数次被病毒打败,到如今必须承认,实在是清不了零了。
要想彻底阻隔病毒传播,就要全社会长时间静默,这样下去又会导致经济与社会崩塌,放开是必然之路。
而三年来国家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是有很大价值的。
05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从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到德尔塔,再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病毒在变,防疫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政策没有最优解只有次优解,所以不存在最完美的防疫措施。
对于一个决策者来说,无论他做出哪种决定,都会有人欢喜有人骂,而他只能在最小损失的基础上,拿出尽可能合理的处理方案。
祖国用动态清零的政策,在病毒最猖狂的阶段,保护了几百万人民的生命,我们不能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更不能因为第三年,就否定前两年。
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如果换成你是决策者,你不一定做得更好。我们要对政策多些理解和包容。
祖国就像妈妈。
即便我们的妈妈不完美,但她依然倾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儿女,我们要爱我们的妈妈,不要诋毁她,更不要帮助坏人来伤害她。
除了感恩祖国,在这三年里,我们还要感谢默默无闻的外卖小哥、快递人员、环卫工等底层工作者。
他们的工作虽然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也并不高大上,但没有他们,整个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
除了要对底层劳动者们心存感激,我们还要感谢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服务在基层的志愿者们。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冒着巨大风险,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安全的防护墙。
最苦最累,也最任劳任怨。
我们会记住他们,历史也会记住他们,他们是抗疫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中国,是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
早在商代武丁时期,就有了最早的疫情大爆发。到春秋鲁国,又有了一场波及全国的疫情。
紧接着,秦代、汉代直到后来的清末民初,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出现疫情......
中华民族是个历尽沧桑而不倒的坚韧民族,中国人个个都是坚强不屈的中华儿女。
虽然疫情三年乱象频出内忧外患,但一切艰难困苦必将成为过去。
中华民族,终将屹立不倒。
中华儿女,定是最后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