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中走来,支撑起初创之时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新中国航空事业。
如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迎来了继往开来的70周年诞辰。
七十载空天报国,新时代逐梦一流
。
过去,
89位院士
从这里出发,从
探月工程
到
载人航天
,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他们的默默坚守;
现在,多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在这里扎根,累累硕果撑起共和国科技脊梁;
未来,
未来空天技术学院
蓄势待发,更多的创新领军人才将从这里起航。
仰望星空的北航身披理想的风帆,怀抱希望的烈焰,始终走在上下求索的前列。
为国而生 与国同行
1951年,鸭绿江以东,烽火燎原。彼时,战争不再是短兵相接,汇聚全国之力,以“60亿斤小米”,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航空工业。
1952年,北京柏彦庄,草木初生。在“急需办一所航空大学”的迫切期望下,抽调八校精英,新中国组建了
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图 | 建校之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从此,空天理想有了安身之所。
沈元、王俊奎、陆士嘉、宁榥、屠守锷、林士谔
……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甘愿成为“探索的小卒,铺路的石子”,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建设北航的辛勤工作中。
图 | 左起:沈元、陆士嘉、徐华舫
1958年,首都机场,梦想起飞。从雪白的起跑线出发的北航,坚定不移地“要让毕业生设计一架真实而完整的飞机”,昼夜不停苦战100天后,北航师生们终于在国庆前将
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献礼祖国。
图 | 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
此后,北航接连将
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
、
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北京五号”
送上蓝天,不断刷新着新中国的空天奇迹。
图 | 亚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号”
至今“北京一号”仍陈列在北航校内,见证着这段筚路蓝缕的流金岁月。
空天报国 中流砥柱
70年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从“北京一号”到“冯如三号”,飞机换了新颜,但有些坚持却一如既往。
为国铸重器,北航将奋斗的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
第一台歼击机型飞行模拟器——歼6
交付使用的背后,是北航拧紧了最后一根螺钉;
航空发动机
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为了长中国人志气,一代代北航人殚精竭虑,让这颗“中国心”越发强劲;
在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
中,北航攻占“制高点”,打下“拦路虎”,让北斗系统在国际民航中熠熠生辉;
既能“鲲龙”展翅,又能乘风破浪的
水陆两用飞机AG600
横空出世后,感谢信寄到了北航的书桌前;
图 | AG600寄给北航的感谢信
就在前不久,
C919
正式获颁型号合格证,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大飞机,而机身上承载着北航的光荣与梦想……
图 | 北航校旗随着国产大型客机C919一起翱翔蓝天,成功首飞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北航在
超高温涂层材料、电磁兼容、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激光增材制造
等众多关键核心技术中彰显着独特力量。
中国第一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试验装置
“月宫一号”
、多种关键构件“唯一制造方案”的
激光增材制造技术
、综合水平处于国际先进的
真空羽流效应实验系统和通用羽流仿真软件
……
王华明院士团队研究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作为多种关键构件的“唯一制造方案”,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大型整体钛合金关键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并成功实现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学校致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
热电材料、集成电路、手术机器人
等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引领着国际学术前沿。
赵巍胜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高端自旋芯片突破极低功耗存储芯片技术瓶颈,引领“后摩尔时代”芯片技术变革,打破国外长期垄断
未来,依托于
1个国家级重大科学装置、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重大科研平台
的“好风”,“大鹏”北航必将扶摇直上九万里,为国家的空天心脏,源源不断地迸发着新鲜血液。
敬畏而热爱着天空的北航总是敢为人先的,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身后是人民期望,肩上扛着的是空天报国的使命。纵有千万人,仍往矣。
今日北航 力拔头筹
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北航骨子里充斥着不屈与拼搏,这让北航在瞄准世界一流的逐梦之旅上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航
获评14个A类学科
,其中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为A+学科
。
两轮“双一流”建设中,北航同样出类拔萃。2017年9月,北航入选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7个学科入选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2月,北航再次不负众望,
8个学科顺利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
桃李不言而成蹊,育人之本立于师。在师资建设方面,北航依旧占据鳌头,学校现拥有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院士等
两院院士31人、领军人才127人、青年人才221人、国家级创新团队45个
,他们共同构筑着星光熠熠的北航。
在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北航突破历史最好成绩,分别
获批12个国家杰青项目和11个国家优青项目
,新一代北航人脱颖而出,向学校的70周年献出优秀答卷。
同时,
40多项国内第一的科研成果
让北航稳居国内高校前列,这种引领则更直观地体现在奖项上。进入新世纪以来,北航
连续获得1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9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一
。
从370天密闭试验的
“月宫一号”
到80小时46分35秒的
“冯如三号”
,北航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从
毕业设计飞上蓝天
到
骨干学生担当“总师”
,北航始终践行着实践育人育材。
图 | “冯如三号-100型”刷新世界纪录
路漫漫其修远兮,北航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从未停歇。
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为国而生的北航,自诞生之日起,矢志报国的红色基因就融入了每一个北航人的血脉。
70年间,北航培育了
25万余名毕业生
,走出了
89位院士
。在
军民用飞机、航空发动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
等重大工程中,众多北航校友挑大梁、担重任。至今,每年仍有超过
1/2的博士毕业生
和
1/3的硕士毕业生
选择投身国防系统就业。
“学航空,造飞机”,心怀壮丽誓言,北航首届学生走出了
戚发轫、王永志、钟群鹏、陈懋章、郭孔辉、陶宝祺、王德臣
7位院士。
图 | 北航首届毕业生走出7位院士
攥着“中国人,要靠自己”的信念,
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
铸就了中国人的飞天奇迹;
图 | 戚发轫
作为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的
王永志
,实现了“把中国人送上天”的凌云壮志;
图 | 王永志
为了
歼-15舰载机
每天工作20小时的现场总指挥
罗阳
,把生命的最后时光,永远留在了辽宁舰上……
图 | 罗阳
还有
中国第一台歼击机飞行模拟机总体设计负责人文传源老先生、歼-15舰载机总设计师孙聪院士、“中国激光3D打印带头人”王华明院士
……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北航人身上有着这个时代很少见的大情怀。
这份情怀凝成了所有北航人桌上的那本
《航空航天概论》
和校内博物馆里的一架架飞机;
是
老主楼、新主楼,1系、2系,J3101、S4205
这样独属于北航命名方式的朴素直白;
图 | 亚洲最大的单体教学楼“新主楼”
是700公里外,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摘下的那顶“贫困”帽子
;
图 | 北航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
时,天安门前的那片黄色浪涛;
图 | 北航师生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
是
庆祝建党百年的“北航声音”
,是
全国战疫中的“北航力量”
,也是
2022北京冬奥会上的那抹“北航风采”
……
图 | 北航师生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
这份大情怀内化为北航永恒的精神底色,正如不远处的“航概妹”,
他们一同仰望星空,而脚下是一片动人的热土。
图 | 北航校内雕塑“航概妹”
如今,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我国从一穷二白到空天强国,而北航的每一次飞行,都在其中划下永不消逝的白迹。
今天是风平浪静的一天,微风吹拂发丝,霜叶染红天际,今天一如往常的所有事物都在庆祝70年前你的诞生。
而我们,沐浴着阳光,萦绕着花香的我们,要对你说,
亲爱的北航,祝你生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