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提: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很现实。“不愿”、“不会”、“不谈”种地的,都是“不想种地”。探讨这个问题,对把握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和规律至关重要。若分析判断的好,对加大“三农”的改革、创新、变革力度,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我谈些看法,难免错误,敬请批评。
70后出生的这代人,成长“三十而立”,正值贯彻南巡谈话、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叠加高潮的时候。不少人当时忽略小平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强调,把贯彻1993年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再延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误解为“土地私有化”的推进。在农业税和各项集体上交取消的背景下,这代人解脱家庭上交的负担。迎来“轻装”进城务工的方便。觉得搞农业太艰辛、风险太大,远不如进城赚钱。较普遍的不愿意呆在家里种地,喜出望外进城,放开手脚择业。而家庭农耕的重担,只好落在40后、50后出生的父母肩上。当父辈人迈入“花甲”“古稀”的越多,农耕劳力自然越趋空荡,农村荒田荒水的现象也就越发严重。
80后出生的这个群体,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最严格、强调一对夫妇生一胎的年代成长的。受宠于愈来愈浓的环境。难得尝到“面向黄土背朝天”、“累得张口喊皇天”的农耕滋味;偶尔干点儿种地的事,就感到艰辛极了,不习惯、受不了。心理害怕种地,不想熟悉种地,缺乏扎根农村种地。上竞读书是好事;既使升不上大学的,也是想方设法脱离农村种地。因此,本年代出生的这个群体,陌生农村山山水水和农耕农情的人越来越多,离不懂乡村故土、世故农情的越来越趋远!
90后出生的这代新人,可以说,是在“离开农村读书”、“父母陪读相伴”、“洗衣做飯不沾”的侍候条件下成长的。择优进幼儿园、择校读小学、上中学、升大学。读书的上进性虽然高了,但面临的精神与社会压力加重,不少家庭负担不起教育开支,少数人承载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上了大学,企盼未来出头之日转变。该年代人的家庭户籍与居住地点不论咋变,其实许多早成了“农村门面”的“城里人”。二三十年来,他们渡过本辈立家成业到后辈儿女出生成长、见证小学中学到大中院校的不同校志等级越来越多、学校班次等差越来越显、毕业后名号职称待遇越来越拉开的经历,一方面门槛竞争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家长和学生的承受力越来越负重。包括父母辈在内的这一代人的家庭,对未来农村种地和农业发展的取向,已经很难谈得上立足与向往,观念上、价值上非安农之本、少趋农立业、无谈农之心。网友们提到“90后不谈种地”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既使读书的未来无有成名成家,也打算挺在城里务工经商,筹谋在城里购房的不断增多。
上述“70、80、90后”的这个群体的父母辈,一般是“60、50、40”的初、中期前后出生的群体。儿辈们步入立业成婚之年,正是父母辈鼎力挺家“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至“五十而知天命”的年段。这对于多为独生子女的“70、80、90”后出生的这代儿女们来说,一般为“糖水里泡大”、享受到相应优抚环境。其家庭种地的种种压力、家境吃穿住行等负担,被这一辈的慈父良母们挺挡住了。因此,“70”“80”“90”后出生的群体,出现“不愿”、“不会”、“不谈”种地,轻忽农业农村的现象,这是不难理解、比较自然的。他们历经了童少青春竞学、自由择业竞争的风华正茂、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的生命轨迹,思想进取、知识积累、目标奋斗一般高出父毌辈。不少人成为城乡融入的能人,农村建别墅、城镇设旺铺,多为这个群体实业者的奋力生成。期盼这批人未来返乡居家种地,可能不够现实、有点一厢情愿。当下,这群新人的晚辈巳陆续迈入成家立业的第三代,而其父母长辈又隨之而来进入“花甲"“古稀"之年,膽老抚幼的压力不轻。局部农村出现“劳力空荡、农业空耕、农田空闲、新房空住”的新情况,应该是历史新阶段下的规律反映,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我们应面对现实,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分化趋势和未来无人种地的变化,应有深切的把握、充分的估计、足够的应对!
鉴于上述情况,未来农村土地谁来种、怎么种地?
(一)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具体规划的融入,“通吃”因地制宜谋筹产业、绘置高标准农田蓝图、调整优化用地结构的“三盘套歺”。依照水流域地形走向与乡镇域界限统规相结合,科学用地布局,扬优治劣整治。努力做到地形地貌地位地理通情、田水山宅路体系通顺,区域空间规划精功、项目实施经典。有了科学的要素配置方案,配以诚信合作的法规保障,就不愁缺人返乡兴业种地。尤其在推进城乡融入中,应立足县域经济发展为主体,实施农业资源整合与土地空间规划相结合,走开农业区域性布局与综合开发的新路子,因地制宜谋大项目,振兴“靑山緑水”大产业。应高度重视行政区界边陲资源优势的发挥,敢于突破间隔的限制,确保跨域特色产业大项目的链条衔接与体系协同。
(二)以小流域为主与立足村域相结合为原则,组建土地经营为基本框架的“农业经营股份合作(或集团)公司”,探创与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经营内容相对接的农业经营主体。从农业纵横链条联体联动来说,应思考“三个基本点”为基础,实行经营项目相应分流与专业分工。这三个基本点是:<1>农田种植,以家庭为基础承包面积30亩左右的规模(指南方丘陵地区,原则上高不限、低严控)为生产体单元。船小好调头,匠心利精工。但“承包”的关键,要做到“承”有目标、“包”有责任的机制落地。再不能少数农村曾经那样无“承包”内容目标和责任约定的“分田单干”现象。<2>双层经营,大小合作。凡适应农业专业分工、有利成本控制、促进科技集约、确保环境共享的,而单家独户小单元做不起、干不成、办不到的那些生产链条和农事环节,应建立完善由农业公司平台与生产小单元对接的联动机制,确保大与小优势互补。如区域用地的结构布局,基础设施的统筹配建,水利灌溉的蔸底承包,农机化全程作业与农科规模化集约、农产品系列加工与检测经销等,这些具有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和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格局的绪多方面,这对于那种“分”“散”“独”“单”为基本特点的小农生产单元来说,应该是无能为力、没奈其何的。当然对有能力的生产经营者(包括农产品系列加工龙头企业),应任其发展。不过我見证到,真正能把农业种植业办的很成功的,在南方并不多。应谨防个别作假套资金的行为。<3>企业型运作的社会组织化原则。乡村振兴的组织振兴是关键、是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一直健全,较好地发挥了统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村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也不断发挥作用;还有社会各种协商组织也不少。但是,恰恰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基础产业、和牵动农民利益致富的集体经济组织,局部农村却出现架空,名存实亡。几十年来,原有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具体运作的组织行为,更谈不上在发展农业的社会组织化方面发挥功能作用。事实表明,少数农村那种“分”“散”“碎”“单”“独”的小农经济模式,而脱开农民集体组织的多种形式合作、和发挥经济组织企业化运作与协同作用的,农村许多事不好办,很难谈得上适应市场竞争与现代化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统筹资金投入,大规模开展“小农田”基础建设。我七十多年的农业見证与实践,觉得农业生产有“三个自然过程”的规律,值得足够认识和把握:即农业这个特殊生产,是农业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是不断配建基础设施、至力改善生态条件的过程,是人们顽强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植动物生存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分、温度、阳光的四大要素,融入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气候变化,为其打造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市场经济这些年,农业在参与竞争中一直处于弱势。农民自由择业,弃农进城赚钱,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因此,局部农村荒田荒水荒耕为患,农业农村生产方面的基础配套建设,出现了“先天不足、后天欠补、今天负重”的新矛盾。应该清醒看到,因连续几十年农民无投工投劳“小农水”基础建设、而积聚起来的隐患和矛盾非同一般。要紧紧抓住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十年远景规划”纲要的极好机遇,补上“小农水”基础建设的短腿。组织“基建狂魔”下农村,大规模开展以农田整理、水利整治、环境治荒为重点的“小农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行财资金整合”、“银信抵押融资”、“社会招商引资”、“万企兴村参资”等农业投资体系的创新改革,加大投资力度,增加投资总量,加强使用监督。为新型农民返乡种地、种好地打造出良好的基础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