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还原地中海古城的繁华
□本报记者 黄蓥/文 首席记者 李青/图
乍一听帕埃斯图姆这个词,不少人估计得愣一下。这个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古城,以宏伟的建筑遗存和绚丽的彩绘壁画享誉世界,英国诗人雪莱曾为之点赞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壮观。”这个古城是怎么诞生的?究竟有啥魅力?1月17日“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来自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的134件(套)文物带我们一窥千年前异域古城的倾世繁华。这些文物都是首次走出欧洲来到中国,首站亮相石家庄,将在河博展至4月16日。
展览:百余件(套)意大利文物首次来华
网上不少国人关于帕埃斯图姆的游记,都会提到当地有三座宏伟的古希腊神殿。有国外学者认为,这三座神殿是古希腊人建造的最伟大的、甚至比希腊本国的同类建筑还要出色的建筑。意大利怎么会有古希腊神殿?原来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人在安纳托利亚、北非、意大利半岛南部建立一系列殖民城邦,今天总称“大希腊”,帕埃斯图姆就是意大利南部最古老的希腊殖民地。大约公元前7世纪末,希腊人在这里建立城市系统;公元前5世纪末,这里被来自亚平宁山脉的卢卡尼亚人占领;公元前273年罗马统治该城。公元9世纪这个城市逐渐衰落并被废弃。18世纪人们才重新发现了它,罗马人重新命名为帕埃斯图姆。
河北博物院与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联合推出的“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以帕埃斯图姆的地下考古发掘成果为切入点,撷取10余个墓葬,近10年的最新发掘成果,134件(套)精美文物,通过“多元汇聚——地中海古城帕埃斯图姆”“地下之旅——帕埃斯图姆的彩绘墓葬”“往日重现——帕埃斯图姆的社会风貌”三部分,配以“跳水者之墓”的场景复原,为观众呈现了2000余年前帕埃斯图姆的城市、历史、文化、艺术与生活,展现了“大希腊”多民族碰撞与交融下所形成的独特文明。展览所有文物都是首次走出欧洲亮相亚洲,墓葬壁画、彩绘陶器、雕塑作品、建筑构件等展现了西方文明中的冲突与融合。
昨天,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馆长加布里埃尔·楚赫特里格表示,帕埃斯图姆的建筑原则、理念对于整个西方建筑学的历史跟美学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今天说西方文明的源头时不可能绕过帕埃斯图姆:“这次我们带来了镇馆之宝‘跳水者之墓’整体墓葬壁画的复原,它展示了帕埃斯图姆人对于生前和身后的世界有怎样的感知,和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些理念非常相近。”
抢眼:两千多年前的彩绘壁画依然清晰
公元前4世纪末期的城邦会堂石碑、公元前5世纪末期的大理石赫拉雕像、罗马时代的日晷、公元前6世纪的蛇发女妖瓦檐饰、公元前4世纪的青铜神庙钥匙、公元前6世纪末期的狮头型滴水槽……一件件文物遗存展示了帕埃斯图姆古建筑的气势。本次展览策展人弗朗切斯科·乌利亚诺·谢尔扎以狮头型滴水槽为例说:“用狮子造型有象征意义,希腊人初到帕埃斯图姆面对一片荒芜,想要展示强大的统治力,狮子的凶猛野性正好符合这一心理。这些水槽一般在50-60公斤,整体建筑的体量可想而知。”他还请大家留意展览开头展柜中的几件文物,譬如大理石材质的赫拉雕像,只见赫拉坐在高椅背、无扶手的方形宝座上,右手拿着盛放祭品的圆盘,左手握着颗石榴。“帕埃斯图姆发现大量赫拉雕像,这次我们带来十多件不同材质的。这件赫拉雕像发现于赫拉神殿,是遗址里年代最早的,遗址后来的赫拉雕像都以它为原型。”
与这些建筑遗存相映生辉的是一批内容丰富的壁画,此次展出的20多块彩绘壁画,精选自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馆藏的500多件墓葬壁画,历经2000多年时光,依然画面清晰色彩鲜明。安德廖洛8号墓的南壁壁画绘有3个行进的女子,东壁则是年轻男子拉着辆小车,车上坐着个孩子;安德廖洛66号墓东壁描绘了一只斯芬克斯,南壁是植物纹饰;拉盖多64号墓的东壁是“战士归来”主题的壁画,逝者被塑造为手持长矛、头戴羽毛装饰的头盔、身匹盔甲的骑士形象……有资料显示,帕埃斯图姆地区最古老的墓葬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初,墓墙上开始出现彩绘的动植物及日用品。公元前400年前后,彩绘壁画开始大量出现在帕埃斯图姆的上层贵族墓葬中,成为彰显墓主人身份的有效手段。
此次主办方还用场景放大复原的方式,将帕埃斯图姆遗址的镇馆之宝“跳水者之墓”“搬到”到河博。该墓葬建于公元前480年至公元前470年,为箱型石墓,墓墙四壁描绘着十余位男子伴随着音乐寻欢作乐,顶墙绘有一个年轻男子跳入水池的场景。策展人弗朗切斯科·乌利亚诺·谢尔扎说,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由生到死的隐喻性表现:“至于墓主人身份,目前还不得而知。”
同时,本次展览中还有已婚女子专用的婚礼花瓶、特地用来吃鱼的红绘风格鱼纹盘、孩子们玩的陶球和陶人偶等文物,展示了当年帕埃斯图姆各类鲜活的日常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