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百年古屋身世成谜

频道:股票理财 日期: 浏览:0

门扇雕刻的花窗虽已破损,但主人请木匠下功夫恢复了原貌。

古屋二层的走廊。

花窗。

楼梯。

古屋坐北朝南,这种二层结构的古屋在民和三川地区罕见。

在黄河岸边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金田村,有一座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古屋。古屋木质结构,共两层,上下各五间。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结构的房屋在民和三川地区罕见。古屋的主人称,这座古屋至少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感恩故事。

曾因黄河泛滥被迫搬迁

“上世纪80年代黄河发洪水,危及古屋的安全,古屋被迫往后挪了近百米。”村民马进忠说,古屋的原址就在黄河边。当时搬迁时,古屋并没有遭到破坏,基本保留了原貌。顺着马进忠的手势望去,古屋原址与黄河直线距离只有二十多米。现在黄河河堤得到巩固修缮,危及不到古屋安全。

由于年代久远,古屋的花窗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破损,主人换了新的花窗。令人欣喜的是,主人请的木匠花了功夫刻意恢复了花窗原貌。马西全说,他小时候,花窗糊的白纸,后来都换上了玻璃。花窗装了玻璃室内明亮,但总感觉与房屋的整体风格不搭配。

记者查看发现,古屋除换了窗户,其他地方基本保留了原貌。从花窗、门头雕刻的花槽来看,做工精细,内容丰富。雕刻的花槽有花草、神兽、古乐器,古色古香。“古屋完好地保留到今天,主要是古屋里面常住着人,一直没有空置。”马西全说。

马西全的话不无道理。如今古屋二层不住人,一直被闲置,愈发显得陈旧。尤其今年雨水多,多处有漏水迹象。马西全说,古屋对他和家族的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是祖先留下的一份遗产,他们一定会保护好古屋。

修建背后的故事

在民和中川乡金田村错落有致的新居中,一座二楼古屋显得苍老、单调。尽管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古屋却保留下来,至今完好无损。“我小时候,古屋上下两层都住着人,现在家里人少了,也盖了新房,二楼很少住人。”古屋的主人马西全说。

这座古屋坐北朝南,面朝黄河。古屋的一层仍住人,屋内的造型与当地现有的木屋有许多不同之处。古屋的一层和二层之间,放置着一架可以移动的木梯。从台阶的磨损痕迹上分析,二层是主人经常休息的地方;从二层的布局看,有客厅也有卧室。令人稀奇的是,二楼一侧的卧室是土炕,到了冬天也能煨炕取暖。

古屋何时建成,有何来历?这在主人马西全和村民心中是个谜。马西全说,小时候听爷爷讲,这座古屋至少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时在清朝年间,他们家族有位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长者,人称“马先生”。有一年,黄河对岸的甘肃积石山县刘集一带突发痢疾。马先生用土方子治好了他们的病。当地群众为感恩马先生,便筹集资金、招募工匠、拉运木材,在马先生的老家修了古屋纪念。

村民马进忠说,在民和三川地区二层结构的木屋稀少,绝大多数以平房为主。据他推测,古屋当年的主人应该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以前家庭条件一般的人很难建这么大的房屋。小时候听家族的老人讲,这座古屋的来历的确与一段感恩的故事有关,是黄河对岸的群众为了感谢马先生而特意修建的。

逢年过节可待客

马西全的四合院里,四面都盖满房屋,即便南面新建的房屋比古屋华丽,但古屋作为主屋的位置并没有被取代。马西全说,古屋是家里的主屋,每逢春节、纳顿节,来的贵宾都在古屋里招待。如今,马西全年迈的母亲住在古屋里。

在民和三川地区,当地村民一般将主屋建在靠北的位置,即坐北朝南。主屋里住着长辈,是逢年过节招待客人的地方。采访中一位年迈的村民说,这座古屋之所以能完好地保留到今天,除了结构坚固、木材优质,也与位置有很大关系。当地村民在家中修建房屋是比较讲究的,尤其是主屋要盖得最好,用最好的木材,花最多的钱。因此,主人家庭一般条件若不殷实,很少翻修主屋。

古建筑的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而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问题给予详尽的研究和了解。位于民和中川乡的这座古屋,对于研究当地过去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待相关专家去破解它的身世之谜。

作者:赵俊杰 文/图 来源:西海都市报

高档隔热隔音门窗

断桥铝门窗品牌

系统门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