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永端
位于平度市区南10余公里西的宋戈庄村一个小院门楼的屋檐上,上百只马蜂或在蜂巢上聚集或飞向远处。这个直径超30厘米的蜂巢离地面仅有2.5米。村民说,如果小院里有人居住,蜂巢就不可能筑起来。5年前,一家旅游公司将西宋戈庄村的多套民居租下开建“民俗村”。如今,这个没有建成的民俗村停工已3年。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文旅学院院长石媚山认为,“民俗村”不是“农家乐”,只有将旅游融入文化产业,让文化融入旅游过程,才能真正建起民俗村并吸引游客。
■旅游公司进村建“民俗村”
“如果小院里有人居住,哪里还能让蜇人的马蜂在门口筑巢。”西宋戈庄村一名村民站在一个小院门楼的屋檐前指着一个大蜂巢说,“小院大门3年没人进出了。”
马蜂在屋檐下筑起巢穴
半岛全媒体记者发现,这处小院的木门紧锁着,由灰砖、灰瓦建成的门楼在白墙映衬下,流露着几分江南庭院风格。但透过精致门楼旁边的一扇窗,展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院子里杂草丛生,一株小树在墙角疯长。除了被杂草覆盖的院落外,墙体上的门窗没有安装,一些藤曼已经顺着门口爬进了屋内。
一些房屋的装修没有完成
在西宋戈庄村,这幢与其他民居风格不同的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另一侧,类似的建筑还有还几栋。这些建筑的院子里或野草蔓延或已被水泥浇灌。几乎一致的是,室内简易装修均未完成,刮了白腻子的墙面,有些因夏季的潮湿已经脱落,还有一些预留的插座电线裸露在外。
装修了一部分的房屋
村里的这些“新”房子,都是在原有旧房的基础上进行翻修的。有些房子院落整体进行了重新规划,有些房顶将原有旧瓦进行了更换,还有一些旧房子连横梁、窗户也进行了更换。但这些被更换或进行了重新规划的建筑,几乎没有一间房子完工。
村西的一个小广场上,一个石碾砣被放置在碾盘上,被水泥墩和大石头固定着。碾盘的底下,则堆积着矿泉水瓶、大塑料桶盖等垃圾。村东矗立着颇有几分古色古香的牌坊,上书有“西宋口水街”五个大字。
“西宋口水街”的牌坊立在村东
在一些村民看来,“西宋口水街”指的是西宋戈庄这个村子集中着好吃的、好玩的,这里的美食能唤醒他人味蕾而流口水,故名“口水街”。一辆报废的6轮拖拉机停在牌坊一边,杂草在拖拉机的车底和周边生长。
石碾的底下被垃圾占据
“什么是民俗村,我们不懂。”这名村民说,“我们只听说有旅游公司来村里建设住宿、农家宴、休闲等项目。”
一辆废弃的拖拉机在西宋口水街旁边
也有村民说,村子自古以来并没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自然风景也不突出。2018年起,当地一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进村租起了民房,之后施工队也来到了村里。
村党支部书记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当地这家农业生态旅游公司在村里建设民俗村的规划,是旅游公司和村共同进行的,相关部门也知情。
■“房子装修一半就放下了”
“民俗村”在西宋戈庄的打造,由村里提供民房、巷子、广场以及一些基础设施,而其中的民房,是旅游公司从村民手里租赁的。在众人的期待中,街巷开挖。毕竟,规划中的民俗村要建成“石径石墙”、“孤灯小巷”。
一段时间以来,施工风风火火的进行。切割石头木头的声音、电钻钻孔的声音、机器轰鸣的声音在村里交织。工程进行了没多久,就时常有“游客”被大巴车载着来村里观光。但在众村民的期待中,建设中的民俗村却突然停工了。
西宋戈庄是个传统村落
“施工人员不来了,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名村民说,“门上了锁,一些房子装修一半就放下了。”
装修了一半的房屋,院子里长了野草
施工之后的院子里长起了野草,一些枝繁叶茂的小树占据着院落。有些院子成了鸟的天堂,马蜂在门廊安家筑巢。
时间又过了一年。此时,已是2022年,停下的工程仍没有施工。院子里的荒草愈发茂密,有些安装了一半的门窗因得不到打理开始生锈。直到今年10月,记者前往采访时,这个停工已达3年的“民俗村”仍没有施工。
“生态旅游公司建设过程中花了一些钱,但建着建着没钱了,这是停工的原因之一。”支部书记告诉半岛记者,除了资金紧张外,投资方愈加意识到,建设中“民俗村”未来“钱景”渺茫。
建设方所展示给村民的“石径铺巷、槐花浩荡、孤灯清酒、湖心莲香” 和游客的“槐花清茶、清酒、石烤肉、理疗炕、流水石浴”的前景5年来没有实现。
村民在桥东晒粮
记者在村里探访时发现,西宋戈庄除了村东北的一个水塘连着村东的一条河之外,并没有优越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
支部书记承认,这个民俗村的开建,并没有进行太多论证,毕竟当时有人投资,有人愿意将房子向外出租。项目将来如何处置,目前还没有新计划。
■旧房翻新+农家乐≠民俗村
老房子除旧翻新加上老式家具,再用美食吸引游客就是民俗村?但在专业人士眼里,民俗村并非如此。青岛市民俗协会会长田青来认为,打造一个民俗村,村子至少要具备农耕文化时期留传下来的生活器具、老房子;同时,村里还应有古老文化传承,要有历史印记。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学院文旅学院院长石媚山说,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而民俗村,是指各民族传统特色风俗的村落。打造民俗村之前,首要思考村子有没有“稳定的文化事项”和“传统特色风俗”。如果上述两点都不具备,单靠旧房翻新、农家宴这些简单的要件,“民俗村”不可能打造成功。近年来没有历史背景也没有地方特色的村落花大价钱打造民俗村经营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还未完工的口水街
石媚山举例说,随着农村人口进城,某村成了一个空心村,但这个村保留下来了140多套有特点的石头房子,于是一家公司投资打造民俗村。建成后的民俗村煞是好看,起初有游客前去看新鲜,但后来渐渐地就没人再去了,活力日衰的这个民俗村最终支出与收入难成正比。实际上有些“民俗村”充其量就是个“农家乐”。单靠采摘、吃农家宴,并不能长期稳住客源。
“西宋口水街”的牌坊立在村东
石媚山说,青山社区、雕龙嘴、沙子口等村打造的民俗村是村集体实力、旺盛人气和浓厚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譬如沙子口除了鲅鱼节之外,当地还盛产海米、海鲜。作为海洋文化一部分的海鲜,游人去了要吃鲅鱼,男士回家还可能给老丈人带上大鲅鱼,女士回家要带上新鲜海鲜和干海鲜。青岛韩家民俗村是中国海盐生产的发源地和天赐渔场,渔、盐、耕、读在该村历史中占据重要位置。建于明朝距今600多年雄崖古城的道路都是石板铺就,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完整留存下来的海防千户所,站在城门远眺,能看到丁字湾和海湾对面的海阳。
“一个没有文化特色支撑的‘民俗村’不会长久。”石媚山认为,民俗村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当把旅游融入文化产业,让文化融入旅游过程,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才是民俗村长盛不衰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