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选》,感慨伟人思维的活跃与广阔。
1956年,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预备会议,毛主席在会上做了讲话,主要谈到"团结"问题。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地球有一个地球的全局。现在地球以外不去讲,因为交通路线还没有打通。如果发现火星或金星上有人,那个时候我们再来交涉关于团结他们……
毛主席是写文章的高手。他写文章有4个特点:一是自己动手:"我写文章从来不叫人代劳,有了病不能写就用嘴说嘛!"二是实事求是,善于调查研究。比如20年代,毛泽东到乡下去搞调查,先后写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作品。三是语言生动活泼:"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文章要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好。"比如《毛选》里有很多成语、典故、俗语,以及文学作品里的小故事。第四个特点是思维广阔,格局远大,比如上面谈"团结火星人金星人"的话,颇令人感到兴奋。
毛主席的卫士张仙朋谈到这样一件事。1953年,有一次张仙朋陪毛主席在庭院中散步,毛主席忽然说"张仙朋"这个名字起得好,随即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住在天上,还是地上?"张仙朋当然回答说"住在地上。"但毛主席却给出相反的答案,认为"我们住在天上":
我们从地球上看别的星球是在天上,如果别的星球上也有人,他们一看我们,我们不也就是在天上吗?整个宇宙,到处都是又在天上,又在地上。
毛主席博览群书。他身边的工作人员无论警卫、服务员、保健医生、护士,都非常感慨这一点:毛主席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哲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天文学、文学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徐涛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1953年,他20多岁就分配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有一次在菊香书屋,徐涛陪伴毛主席在庭院里散步,两人谈起物理学的基本粒子问题。徐涛说物质是由更小的成分构成。毛主席缓缓说:"墨子在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端'是组成物质的最小成分,比外国人提得早。"毛主席又问"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你听说过吗?"徐涛说不知道。毛主席说:"这出自《庄子》。"他认为科学家认为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是错误的,并得出结论: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物质无限可分,我信!
1968年毛主席在北戴河召开哲学会议,再次谈到物质是否无限分割的问题:
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才二三十年。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解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裂,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离子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裂,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世界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空间方面,宏观、微观,是无限的。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基本粒子"是否可以"无限分割",迄今为止仍然是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并没有最终得出结论。但为何毛主席却早已给出"答案",并坚信不疑?
而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毛泽东无论在正式的文章里,会议上,还是在私人谈话里,都表现出一种对世界,对宇宙的宏阔想象力和追根究底的透彻认识,伟人的思维、格局、气魄非常宏大!表现在文学作品里也是如此。
比如在他诗词里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小小寰球,几个苍蝇碰壁。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寰球"、"天地"、"光阴"、"人间",这些词汇都非常宏大。诗词是形象思维,表明毛主席作为诗人的浪漫气质。但更重要的是,形象思维的背后是哲学思维,也即只有对天地宇宙有一种十分透彻的认识,才能反映在文学作品里,总是从宇宙、世界、时间、空间的角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就让我们产生一个疑问:伟人的思维、想象力、格局,为何这么广阔?他这种"宇宙观"是怎么来的?
毛主席的哲学思维不是天生的。也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少年时代毛泽东上的是私塾,读的是孔孟之书。就像他后来说的:"我读了六年孔夫子。"儒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为毛泽东打下坚实的"国学"和"文学"基础。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手,因此他青年时代思想的结晶,可以从他创作于1917年的雄文《心之力》中表现出来。当时作文的最高分是100分,但他的老师杨昌济却给出105分的超高分。《心之力》是对儒家"心学"的深刻把握: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为致力于进化者也。
毛泽东又由"人心"与"宇宙"的对应关系联系到"家国天下":
盖中华神州,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中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天地与天地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然天妒英杰,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之下,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
毛泽东洋洋洒洒写了中华古国"心力沉珂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的现状。体现了一位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国士"修齐治平、忧国忧民和铁肩担道义的情怀。
那么,怎样改变这个现状?
毛泽东认为: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出,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积贫积弱现状的改变首先在于改变人心。
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灭之质。
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地,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
近来电视剧《觉醒年代》引人注目。个人认为"觉醒"这个词用得好,不管什么样的"觉醒",归根结底都是"心灵的觉醒"!心灵的觉醒才能促使其他方面的觉醒!24岁的毛泽东能写出《心之力》这样"心灵觉醒"的雄文,就说明他从年轻时候起,思维境界就已经达到透彻程度!
也就是说,思维方式达到很高境界!
形成了透彻的宇宙观!
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被称为"三观"。每个人都有对天地人生的认识,因此每个人都有"三观"。
只不过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三观"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方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日用而不知。"价值观和人生观不难理解,但宇宙观却显得很辽阔,不由让人感到疑惑:宇宙何其宏大?星球何其众多?空间何其无限?时间何其漫长?就算我没有"宇宙观",也不影响我的生活!这种认识诚然有道理!但无法否认的是,假如没有形成透彻的宇宙观,自我的思维方式就会显得比较低级,看待问题就会不全面,不客观,不先进,就会浑浑噩噩。而形成自我准确宇宙观的人——也即心灵觉醒的人——就会从一个极高维度看待问题!就像他在延安时说的: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毛主席的学问不仅仅是一座高山,他总是从宇宙角度来把握问题,看待问题!试想,当他的思维方式总是从这样一个极高维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格局怎么能够不广阔、不雄伟、不远大?
进入革命实践后,毛泽东更加重视读书与学习,也更加重视调查研究,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他逐渐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心灵的觉醒让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心力和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一番伟业!但光有心灵的能动性还不行,还需要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在建立红色根据地时期,面对来自莫斯科的"理论家"王明、博古等人,毛泽东也深感自己在理论上的不足,所以他才苦读苦学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并最终理论联系实践,创造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王明等人的教条理论让革命备受损失,历史最终选择了毛泽东,并在他的理论指引下创造出开天辟地的伟业!
这个理论的主要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毛主席是崇尚"创造"、"创新"的人物,希望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他并不排斥传统文化。以他对孔孟学说的认识为例,年轻时他崇尚孔孟之学,认为"圣人通达天地,明贯过去现在未来,洞悉三界现象,如孔子'百世可知。'"1917年他主办湖南第一师范夜校,在开学典礼上有一个仪式,就是向孔子像行三鞠躬礼。儒家学说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毛泽东对孔子的认识变为"一分为二",也即看到孔子有可取的一面,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并认为:"于孔老爹,仍不敢说出半个'非'字,而今则到了一改旧观的时候了。"对于马列主义的接触,让他看到另一种思维境界的可能性,但他始终还是认为需要中西结合:
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
从最初阶段,毛泽东的哲学就走在比别人先进的道路上:就是西洋的学说要与中国的固有学说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讲究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造出新东西,而不是照搬照抄西方的理论!
心灵觉醒——对于东方心学的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思维方式和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这两种思维方式融为一体,是揭开毛主席思维方式的智慧密码!
心灵觉醒让他具备超凡的洞察力,格局无限广大,所以,他总是从宇宙、世界、时间、空间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强调心灵的主观能动性:"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
辩证唯物主义让他总是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性,掌握了辩证法,也就掌握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因此,他认为物质可以无限二分,是宇宙的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让他看清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
1964年8月,国际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参加会议,毛主席接见了科学家代表团。并认为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的文章写得好。在接见中国科学家于光远和周培源时,他再次谈到地球、人类与宇宙的前景问题:
一切个别的,特殊的东西都有它的发生、发展与灭亡。每一个人都要死,因为他是发生出来,人类是发生出来的,因此人类也会灭亡。地球是发生出来的,地球也会灭亡。不过,我们说的人类灭亡、地球灭亡,同基督教讲的世界末日不一样。我们说人类灭亡、地球灭亡,是说有比人类更进步的东西来代替人类,使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
毛主席的思维方式有3个特点:一是透彻,善于紧紧抓住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表现在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和人类意识的逻辑思维上;二是实事求是,一切都由事实说话;三是对历史、人类、宇宙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承认按照客观规律,事物都有由盛到衰,由生到死的发展过程,并最终走向"末日",但这个"末日"不是终结,而是由更加新的、更加高级的形态来代替!
正是因为紧紧抓住这个真理,毛主席的思维、格局和气魄才这么大,当我们现在很多朋友还在怀疑"有没有外星人"时,毛主席的思维早就跑在我们前面:如果火星金星上有人,我们要与他们搞好团结;如果别的星球上有人,他们看待我们也是住在天上,宇宙中所有人都是既在天上又在地上!
毛主席是给人带来光明的人,所以,他的思维总是那么活跃、透彻、积极、乐观,给人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