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鲍家屯村
保存完好的明代石碾
至今仍在使用的明代水利设施
仍在穿戴的“宽袍大袖”服装
核心提示
石板路、石墙、青石瓦……行走在安顺市鲍家屯村,仿佛时光穿越回到了明朝。
600多年前,鲍氏始祖鲍福宝带领一支“调北征南”的军队,从安徽歙县棠樾村迁移至此。开凿沟渠、驻军屯田。如今,这个“道法自然”的古老村落被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然而,古老村落面临着现实困境:人口增加,房屋老化……如何留住“现存的历史”,成为鲍家屯人共同的思考。
道法自然
明代屯军博物馆
鲍家屯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
村口两株数百年树龄的柏树,村里人称之为“双柏迎宾”。身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坐在树下休憩。石板路和青石瓦,是鲍家屯建筑的典型特征。窄巷子、“猫儿窗”、碉楼,则处处提醒你:这里是屯军的营盘。更直接的是,每个古民居都留有后门,依诸葛亮的八阵图形成长蛇、火牛、青龙、白虎等八阵。就连房顶上的瓦片,也是战时拒敌的“利器”。
74岁的鲍中权,是鲍福宝的第二十世孙。他对村落的发展如数家珍.他说,作为军事屯堡,鲍家屯村设置也遵循着兵法规则: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今天,鲍家屯村的男儿们都还传承着先辈留下来的鲍家拳。
据鲍氏家谱记载,鲍家屯始建于646年前的1369年。史学界公认贵州建省始于明朝永乐11年(公元1413年),它比贵州建省还早44年。当年,鲍氏始祖鲍福宝带领一支“调北征南”的军队,从安徽歙县棠樾村迁移至此驻军屯田。
黔中“古徽州”
再现大明遗风
每年正月十七,鲍家屯都会迎来一个传统节日:抬汪公菩萨。
“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对“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汪公”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而这一习俗正是明代屯军从安徽老家带来的。
保护青山绿水,保护水利耕田,在鲍家屯的家风祖训中占有重要地位。记者在鲍家屯陈列室里看到了一块明洪武年间的石碑,上面记录了村民为保护水土不流失,对损坏田坝的“私人罚银五两、水牛践踏罚银五钱”。为维护鲍家屯古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转,鲍家人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以家族公田的佃粮作为支出,组织全村老少用黄土筑坝。
每年清明祭祖,来自全国各地的鲍氏后人都会云集于此,共叙亲情。大家还自发筹款,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发放慰问金。一位鲍氏后人留言称:“在这里,我看到了600多年前老家的生活画卷。”
与时俱进
古村落迎来新机遇
2010年,鲍家屯村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水碾房等也获得多项殊荣。然而,作为最早建立的屯堡之一,鲍家屯的名气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记者发现,由于人口增加,村中已经建起了不少“现代建筑”:铝合金门窗、外贴瓷砖的二层小楼。这和古村落的风貌并不协调。
尽管获得了几块“金字招牌”,但鲍家屯在乡村旅游上并没有突出的表现。“业态少,叫好不叫座。”当地干部坦言。
据鲍中权介绍,近两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向鲍家屯村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原先的老旧房屋不准拆除,对新修房屋“限高”,对28个四合院进行修复保护。在该村带子街一带新辟200亩宅基地。通过上述方式,来保护古民居。
据介绍,《鲍家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获上级批复,当地有关部门将按照规划要求,保护好鲍家屯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修旧如旧,让屯堡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 黄启旺 徐其飞 编辑: 刘丽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