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门窗怎么样

频道:财经资讯 日期: 浏览:0

文章目录:

1、普定:做实产业大招商 激活发展新动能2、西秀区华西办事处:市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3、安顺鲍家屯:公元1369年设立 大明屯军活化石

普定:做实产业大招商 激活发展新动能

来源:安顺日报-掌上安顺

近年来,普定县狠抓工业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八大百亿级产业加快发展。对照“十四五”时期工业化发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认真勾画园区发展蓝图,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树立重工业、强工业、兴工业的导向,奋力打造绿色园区。

同时,该县还紧紧围绕完善产业链,通过以商招商等形式,做足“强链、延链、补链”文章,激活发展动能,加快推动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普定县工业园区,48.5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坐落有序,12公里主干道、7公里支干道、2000余套公租房、各类管道规范铺设,新增建设核心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普定县招商引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园区内的贵州镁程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铝系列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自落户普定投产以来,公司产值持续上升,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公司总经理徐内明告诉记者:“镁程铝业是2018年10月来到普定的,2019年的下半年开始生产,主要产品是做幕墙铝单板,产值在逐步的发展,到2021年已经做了一亿多元的产值。”

2018年通过招商引资的镁程铝业在享受了普定的大好工业发展政策后,也陆续通过以商招商的形式引进一些铝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普定,建设上、中、下游铝产业链平台,形成铝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这样一来,镁程铝业也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整个公司的生产效能。

“通过这两年的努力,我们引进了粤祥风铝业、鑫科源铝业、金诗楠门窗幕墙等产业,有地方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就可以全心地投入生产经营。”徐内明说。

贵州金诗楠门窗幕墙工程有限公司就是镁程铝业通过以商招商引进的企业之一,金诗楠门窗入驻普定县工业园区后,园区的其他铝产品企业可近距离为其供应生产门窗的铝单板,也为其下一步的生产和研发节约了部分成本。

公司总经理蔡楠说:“我们这几个铝产品企业,形成产业闭环,无论是从上游企业到下层市场,或者材料采购到市场去销售,我们都是同一个环节,形成配套生产,从而从成本、员工工资到销售人员市场费用得到了大大的节约。”

据悉,为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实施的重大发展机遇,进一步让招商引资工作能够做优存量、做大增量、做强产量,普定县压实责任、立足资源、盘清存量,精准有效地为企业进行延链、补链,助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并以服务企业为抓手,针对企业提出的痛点、难点、堵点,找出路径,及时解决,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同时,通过领导招商、驻外招商、亲情招商等方式,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质量,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杨田 丁盼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冯毓彬)

编辑 陈婷

校对 梁惠焜

编审 吴丹

本文来自【安顺日报-掌上安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西秀区华西办事处:市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

欢喜岭村工业园区就业的工人。

踏着冬日暖阳,走进西秀区华西办事处欢喜岭村工业园区,偌大的交易市场内,一条条商业街道纵横交错、一排排商铺井然有序,展现眼前的是一片繁忙的商业景象。

曾几何时,欢喜岭村还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土地贫瘠,不宜种植,农民普遍收入低。用村支书陈开友的话说,山脊岭上的田地土层瘠薄,雨下三天就淹,天晴三天就干,好年景包谷亩产能有200斤,许多农户一年总有几个月靠返销粮和借粮过日子,村民靠到别处打工糊口,少数人家卖点荞凉粉挣点小钱,大家日子艰难。

是什么让欢喜岭村的贫困农民打了个翻身仗?“工业化、城镇化为欢喜岭村带来机遇。土地是宝贵的资源,荒山荒坡稍加平整,就能建一片片厂房、一个个市场。”陈开友告诉记者,欢喜岭村利用离安顺城区较近的区位优势,尝试以市场引领,走园区化发展的产业化之路。

利用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引领的产业化之路,欢喜岭村看准就干。以陈开友为首的2008年村支两委干部、党员及其亲属带头流转土地,每亩土地一年由村集体支付村民租金1500元,5年后增加10%,10年增加20%,出租土地的村民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村里搞好“三通一平”,提升租价对外再招租,一亩一年14400元,土地租用年限最多20年,届时又由村里收回。目前,村里已流转700余亩土地打造园区,覆盖欢喜岭村300余户村民收益。

12月20日,陈开友陪着记者在村里转上一圈,园区内有家具市场、活禽市场、钢材市场、不锈钢铝合金、棉花市场、仓储物流、瓷砖市场、钢化玻璃厂、铁钉厂等多个市场及企业,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说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昔日的二类贫困村如今早已脱贫摘帽,欢喜岭全村(土地坡村与欢喜岭村合并后)525户2652人,贫困人口仅剩10户40人。

“在扶贫的路上,我们不落下一个人。”据陈开友介绍,目前,欢喜岭村剩下的贫困户多为病残人员,有部分劳动力的群众园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岗位,每月收入在1000至1500元左右,无任何劳动力的由园区内企业每月提供800元的扶贫帮扶资金。

“企业的收入来自社会,我们有奉献社会的责任,帮扶弱势群众是我们应该做的。”鑫汇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健介绍,他在园区内租赁280个门面,解决就业上千人,另外点对点帮扶多名贫困户。

“感谢企业对我无私的帮扶,让我全家人生活有了保障。”贫困户杨庆今年40岁,2014年因病双腿瘫痪,一家四口人全靠妻子一个劳动力支撑。目前妻子被安排在园区内就近就业,每月收入2000元,除了低保,杨庆还能获得每月800元的企业帮扶资金,生活有了保障。

欢喜岭村以市场引领,以企业带动的扶贫模式只是华西办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华西办产业扶贫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于汪家山社区、西山社区、管元社区、胶泥村,村内有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粮油市场、仓储等,增加了群众的就业机会和渠道,不仅让村民增收,集体经济发展还得到壮大,各村的房屋出租、零售、旅社等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农民收入进一步稳步提高。

另外,在黑石头村、欢喜岭村,有花鸟市场、欢喜岭工业园区、临时客运北站,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就业以及租金收入等都能实现增收。

同时,利用各村优势,在农业产业调整上,华西办申报项目14个,申请子资金项目4个,正在实施中。申报产业扶贫项目共8个,申请资金1300万元,第一批500万元,项目有4个,分别为塘官村田园生态农庄、华西办玉碗村张杰食用菌种植场(互帮互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华西村杭白菊苗圃蔬菜种植基地、竹林二伟面条加工;后期第二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100万元,分别是田园生态农庄项目的机耕道建设共62.3万元;华西村杭白菊苗圃蔬果种植基地机耕道建设11.1万元;塘官村木碗组机耕道建设26.6万元,三个项目均已开工。此外,招商项目3个,其中体育小镇项目正在做规划,规划出来后及时进行招商,投资商有投资意向的项目为2个,分别为塘官村水渔洞田园综合体项目和塘官村木碗组无土种植项目;扶持壮大村集体项目5个,100万扶持的村项目分别为华西村购买商铺,欢喜岭村综合楼,小坡村建仓储;50万扶持的村集体壮大经济项目为小坡村垂钓园和塘官村农家乐项目,已逐步建成并产生了部分效益,以上项目全覆盖所有村,利益联结所有贫困户,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另外,用好金融贷款扶贫,加大金融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截至今年12月,共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申请“惠农贷”贷款569万元,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和增加生产经营业务。

“华西办以市场引领,企业带动为抓手,全力发展脱贫产业,让贫困群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通过就地就近就业脱贫。”华西办事处副主任吴楠感慨,市场引领,企业带动,用好产业扶贫政策确实是华西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记者 伍水清 文/图)

安顺鲍家屯:公元1369年设立 大明屯军活化石

古老的鲍家屯村

保存完好的明代石碾

至今仍在使用的明代水利设施

仍在穿戴的“宽袍大袖”服装

核心提示

石板路、石墙、青石瓦……行走在安顺市鲍家屯村,仿佛时光穿越回到了明朝。

600多年前,鲍氏始祖鲍福宝带领一支“调北征南”的军队,从安徽歙县棠樾村迁移至此。开凿沟渠、驻军屯田。如今,这个“道法自然”的古老村落被列入全国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然而,古老村落面临着现实困境:人口增加,房屋老化……如何留住“现存的历史”,成为鲍家屯人共同的思考。

道法自然

明代屯军博物馆

鲍家屯村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

村口两株数百年树龄的柏树,村里人称之为“双柏迎宾”。身着传统服饰的老人坐在树下休憩。石板路和青石瓦,是鲍家屯建筑的典型特征。窄巷子、“猫儿窗”、碉楼,则处处提醒你:这里是屯军的营盘。更直接的是,每个古民居都留有后门,依诸葛亮的八阵图形成长蛇、火牛、青龙、白虎等八阵。就连房顶上的瓦片,也是战时拒敌的“利器”。

74岁的鲍中权,是鲍福宝的第二十世孙。他对村落的发展如数家珍.他说,作为军事屯堡,鲍家屯村设置也遵循着兵法规则: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今天,鲍家屯村的男儿们都还传承着先辈留下来的鲍家拳。

据鲍氏家谱记载,鲍家屯始建于646年前的1369年。史学界公认贵州建省始于明朝永乐11年(公元1413年),它比贵州建省还早44年。当年,鲍氏始祖鲍福宝带领一支“调北征南”的军队,从安徽歙县棠樾村迁移至此驻军屯田。

黔中“古徽州”

再现大明遗风

每年正月十七,鲍家屯都会迎来一个传统节日:抬汪公菩萨。

“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对“汪公”的敬拜在屯堡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显示,“汪公”名汪华,安徽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而这一习俗正是明代屯军从安徽老家带来的。

保护青山绿水,保护水利耕田,在鲍家屯的家风祖训中占有重要地位。记者在鲍家屯陈列室里看到了一块明洪武年间的石碑,上面记录了村民为保护水土不流失,对损坏田坝的“私人罚银五两、水牛践踏罚银五钱”。为维护鲍家屯古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转,鲍家人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以家族公田的佃粮作为支出,组织全村老少用黄土筑坝。

每年清明祭祖,来自全国各地的鲍氏后人都会云集于此,共叙亲情。大家还自发筹款,为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发放慰问金。一位鲍氏后人留言称:“在这里,我看到了600多年前老家的生活画卷。”

与时俱进

古村落迎来新机遇

2010年,鲍家屯村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水碾房等也获得多项殊荣。然而,作为最早建立的屯堡之一,鲍家屯的名气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记者发现,由于人口增加,村中已经建起了不少“现代建筑”:铝合金门窗、外贴瓷砖的二层小楼。这和古村落的风貌并不协调。

尽管获得了几块“金字招牌”,但鲍家屯在乡村旅游上并没有突出的表现。“业态少,叫好不叫座。”当地干部坦言。

据鲍中权介绍,近两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向鲍家屯村投入资金3200多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古村落保护。原先的老旧房屋不准拆除,对新修房屋“限高”,对28个四合院进行修复保护。在该村带子街一带新辟200亩宅基地。通过上述方式,来保护古民居。

据介绍,《鲍家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获上级批复,当地有关部门将按照规划要求,保护好鲍家屯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修旧如旧,让屯堡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 黄启旺 徐其飞 编辑: 刘丽蓉

别墅门窗品牌

高档系统节能门窗

系统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