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七年,看田墩镇的变与未变

频道:理财资讯 日期: 浏览:0

岁月流转,一晃经年。改革开放四十载,华夏大地上的城乡村庄,万物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生活日新月异。脑海里逐渐忘却的田墩也以其崭新的面貌勾起了我的回忆。

一转眼,我离开田墩已经七年了。离开之前,我曾在那里的中学任教过六年。除了在初为人师的干劲与激情中渐渐品得教育的真味,我还经历过入校途中被村民的狗咬伤、半夜时在学校宿舍被蜈蚣袭击等离奇事件。以及每到夏天,走进厕所不足三秒就会被体积硕大的蚊子围攻,皮肤上点点红斑随即可见。而到了冬天,呼呼的寒风穿过山岭肆掠校园,又会让人冷得瑟瑟发抖难以入眠。

总之,在每一次遭遇以上状况的时刻,我的内心便会对自己所置身的环境生出十二分的厌恶,迫切想要逃离那里。而此外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对田墩都是充满着好感的。

比如,因为山林面积大,植被茂盛,田墩的气温一般都比县城甚至邻镇低上几度。每个周日的下午,我乘坐公汽经皂头、过黄市,进入田墩地界时,便会明显感觉到空气中开始渗着一股凉意,比之前清新了不少。车窗外,群峰逶迤,树木葱郁,那绿,亮得刺你的眼。若是碰上刚巧下了雨,风儿便会带着泥土的馨香直扑你的鼻,沁入你的心。让人顿感心旷神怡,乘车的疲惫也被一扫而光。

又比如,某一个没有晚自修的黄昏时分,我和一位同事慢悠悠地自校门而出,沿着水泥路往荷家村方向走。除了偶有几辆摩托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一路几乎再看不到其他行人。我们就那么安心地走着,肆意地交谈着,课堂中的趣事,生活里的烦恼,统统都一股脑儿地倾诉于对方。和着路边摇晃着的狗尾巴草与天空渐渐消散的云朵,很快地,我们就忘了自己都说过什么,待原路返回时,内心又是一片敞亮与通畅了。

而这种与人慢慢聊的经历自我离开田墩便再没有过了。来到县城后的我们要么没有彼此都得空的时间,要么没有环境安静又舒适的空间,散步已然难得,谈心更成了一种奢望。

再比如,听闻镇上每月农历的一、四、七日会有赶墟(圩),我就与几位同事提前约好,届时三五一群,欢欣雀跃地徒步而去。

每到墟日,镇上菜场里的十来个摊位、摊位与摊位之间的间距处,都会被大大小小的各色箩筐、竹篮或蛇皮袋摆放得满满当当,各家特有的干货、蔬菜、腌菜及手工制品等就这样一溜烟儿地排开,任由大家挑选。许多平日里不得见的食物也都现身了,像排饼、枣干、柿饼之类,还有许多我无法叫出名称的。都是村民自制的,纯天然的,地道的绿色食品。

菜场外仅有的一条街道两旁,更是人山人海。街边店铺的货物都被店主从店内摆到了店门外不说,乡亲们从家里带来出售的鸡、鸭、鹅等活禽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人群里,吆喝声、交谈声、因走失而发出的呼喊声此起彼伏,一刻也不得停歇。好一个熙熙攘攘的墟日街头盛况。有时候明明手拉着手,一不留神,我和同事也会被来往的人流冲散。

因为来自外地,自小不曾见,对这种场面我总是好奇,百看不腻,凑热闹的心态居多,买东西倒是少数。但仍觉得是一种乐趣。众生百态,各有特性,怎会不趣?看过之后,我还总忍不住地要偷偷指点一会儿这块“江山”,大脑里开始构思这街道该如何改造一番,既要让百姓热热闹闹地赶墟,又要让大家轻轻松松地购物。

一面不时抱怨着学校各种设施的落后,一面又钟情于自然山水的清幽与乡镇民风的纯朴,就这样,我在对田墩的喜恶参半中度过了六年。然后,工作调动。

城市的繁华很快将人心笼络,岁月蹉跎,我对田墩的记忆开始模糊。一眼七年,若不是借着这次采风活动,我想,我不会这么细致、这么用心地再去看一看田墩。看那里的青山绿水依旧,看那里的空气清新如初,看那里的村容村貌换上新颜,看那里的道路已经变得宽阔……

水泥路成了柏油路,单行道成了双车道。田墩中学的教师宿舍一律四层楼,每户都是自带厕所的单元房。办公室都装上了空调,教室全用上了铝合金玻璃窗,印象中木框与钢筋再加一块塑料皮的组合窗户已成历史。

七峰岩上还是那座寺,但也同时被打造成了红色教育基地,一间关押过叶挺的囚室,蕴涵了它新的意义。千年铁树历经光阴流转却仍饱含生机,愈发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沉淀与洗礼。新建的叶挺广场视野开阔,湖亭相依,天光水色旖旎。是谁发现只有灵魂与身体同步才算获得了人生的真意?两栋并列的小楼,左边的“康泰怡园”是卫生室,医疗保健都在那里;右边的“稼丰安里”是文娱室,琴棋书画一应全俱,还有道德讲堂与播音室。如此用意的“秀美七峰”。这样的匠心实在独具。

去往田墩集市的路上,那时都能数得清户数的几间民居如今已是统一为砖红色的两排高楼,沉稳而又祥和地分立主干道左右,犹如守护小镇安宁的卫士,又似冲锋陷阵的将领,带着这方百姓在经济浪潮中激流而上,取得战绩。母婴、五金、灯具、家电、通讯、洗车等各种店应有尽有。当然,最多的还是声名早已远扬八方的特色饭店——田墩牛肉馆了。

顺着左手转弯,曾经的小菜场已经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二层楼的交易市场。一楼主营生活用品与服饰类,二楼才是真正的菜场。民以食为天。我以为,一个菜场的修建,无论选址、大小还是布局,以上是否合理都可以考验出当地政府对百姓、对民生的关切程度。田墩政府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考量。

菜场开两扇大门,还有多扇窗户可通风,空气随时流动。虽摊位比以前多了几倍,场内却没有任何异味。乡民们要么前门进后门出,要么后门进前门出。如此分层分流,人们也就不会拥挤不堪了。

显然,七年未见,田墩在变。卫生院、敬老院、寺庙、广场以及特色餐饮与产业种植,设施在更进、环境在改善。事关百姓出行、日常生活甚至精神需求的方方面面都越来越令人舒心与满意。

但同时,在田墩,也还有很多东西不曾改变。你看那一如以往的黑色土壤,无声却有力地见证着这里煤矿产业的兴旺。多年的传统墟日也还在,遗憾我们当天临近正午才抵达,与七月初七的赶墟活动失之交臂。而我一位85后的田墩朋友则刚刚逛完墟,满载而归。纵观全镇,所有山林保护完好,放眼望去,植物苍翠;抬头向上,天空高远。任何村子里的小溪,清澈、透亮如昔,我想要跃身其中的冲动不减当年。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听,看田墩的变与未变。然后发现原来改革的春风早已吹遍了神州。受益于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当地政府的勇于创新,眼下的田墩小镇:人文秀美乡村,物质精神并进,百姓安居乐业。一幅多么和谐而又美好的田园画卷!

即使没有爱情,我也会恋上这里。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

隔音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