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一座生命的孤岛,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人间炼狱。
这是我一位朋友的故事。
话说想当年,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了我朋友前所未有的美好快乐和浴火重生般的学习机会。他始终感激着感谢着,感谢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十三朝古都给予他的包容;感谢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给他前所未有的关心和培养;感谢这个美丽的学校赋予他终生的自豪感和长久的自信心;感谢校园里那么多优秀师长的谆谆教诲和热心同学的真切关爱。
却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倏忽间已经到了大学四年级的寒假,再有半年就要毕业了。那日,我朋友坐了一天一夜的绿皮火车,日夜兼程一路向北,下午两点多到达天津站,人早已精疲力竭,站在家乡冰冻的大地上,内心有些许踌躇,华北的冬天依旧很冷。
我朋友拖着疲惫的身躯背着书包唯一能去的是他妈妈家。中午吃饭其间,我朋友简单地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接着说∶“妈,叔,老师说这是大学的最后半年了,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马上就毕业,各奔东西了,此后也不一定有机会再见面了。让每位同学回家都多带一点儿钱。聚聚餐喝喝酒也难免的,所以今年回西安我想多带点儿钱,行不?”朋友的妈妈抬起,问道∶“那你想要多少钱?”朋友看了一眼妈妈又看着继父,迥迫而又艰难地说∶“以前都带六百,我今年想带八百,您看行不行?”继父放下碗筷,沉默了几秒钟。“嗯,嗯!”干咳两声,清了清嗓子,气氛一下子变得凝重起来。朋友的饭碗和筷子都停在了半空中。他继父说道∶“去年都没有挣到啥钱,开春就要浇麦地,买化肥买薄膜买农药啥的,都得花钱。你说的那个数,拿不了。”朋友听如此说,喉结发干,嘴里的饭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慢慢咽下去。脸色的僵硬和眼睛里的失望再也掩盖不住。不由得向窗外望了一眼,低下头,慢慢吃着碗里的饭。没有争辩也没有不满,就这样静静的沉默着。气氛仍旧凝重着,尴尬着。继父点上一支香烟,抽着,也沉默着。过了一会儿,朋友的妈妈放下碗筷,瞅瞅继父又望望自己的儿子,说道∶“这样吧!也别说八百了,也别说六百了,拿七百吧?”妈妈看着继父等他表态,继父继续沉默着,眼睛半迷着。妈妈又看着儿子∶“行不行?”我朋友低着头,僵硬地说∶“行。”朋友妈妈又说∶“你看,不是不给你钱,家里人多,开销大,就你叔一个人挣钱,哪够上花呀?上学就说上学的,省着点儿花钱,该不买的咱不买,不和别人比,不和别人去喝酒,咱不是那富裕家儿,懂不?”朋友低着头慢慢吃着碗里的饭,默默点头表示同意。但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里和心里一直都不曾有一滴眼泪,也不恨谁,也不怨谁。
朋友的大舅家也有一个大学生,是他二表弟,比他晚一年考上大学,在四川华西医科大学读书。家里早几年就为他盖好了三间新瓦房,红砖洋瓦实木门铝合金玻璃窗,很有气魄。原准备是,如果表弟考不上大学,就用这所新房给他娶媳妇儿。二表弟考上大学的消息让舅舅一家人高兴了好长一阵子。村里有人说,现在上大学可贵了,一年要几千块,有的还花一万多呢。朋友的大妗子笑着说,没事儿,钱早就准备好了,不够的话把新房一卖,还不信不够了。人家这就是亲爹亲妈呀!人跟人怎么比呀!
那年寒假,我朋友去他大舅家里。说起上大学的事儿,便对他大舅说,尽量给二表弟上学多带些钱,一方面同学关系要应酬,另一方面,四川著名的景点多,象峨眉山都江堰啥的,该去的让他去,不然等毕业了再去的机会就少了。他大舅笑着说,甭说成都附近的,整个四川省的有名景点你二表弟都去得差不多了。您瞧瞧,同样是大学生,能比吗?人跟人怎么比?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钱少的青年算账细。其实不是他想算细,而是实在没有办法,一旦支出超过预算,要么该买的必须品比如牙膏牙刷肥皂毛巾之类买不了,要么没有足够车费回家,都是不行的。我朋友省钱的唯一秘绝,就是尽量少吃饭吃便宜饭,能不吃咱就饿着,反正咱年轻,少吃点也无所谓。旅游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是不能想象的,那是与他自己毫不相关的事儿。
我朋友在西安上了四年大学,毫不夸张地讲,连个西安城都没出过,更别说什么近处的华清池兵马俑、远处的华山景区或壶口瀑布之类。不是没有机会也不是费用高得离谱。学校学生会和各院系经常组织大家去游玩儿,各种旅游信息的海报贴满了布告栏。当时去华山景点门票连同往返车费好象总共才60块;去陕北的壶口瀑布加上延安宝塔山总费用也仅仅不过一百块左右。这些信息对我朋友没有任何触动,他对此没有一点感觉,因为他没有这种财力支撑他去游玩儿,他压根儿就没有这个资本。但是大学的周边街道却是逛了个遍,公交车他也很少去坐,他认为车票有点小贵,坐三站都要两毛钱,这两毛钱在学校浴室可以洗一次澡,二者相比较,洗澡当然更重要,所以他的游玩儿基本都是徒步逛街。周末一个人从早走到晚,倒是把个大学附近的街道熟悉得不行。西安市著名的兴庆宫公园就位于学校北边正对面,门儿对门儿,他也只去过一二次,因为那时候,进入公园是要买门票的,一次五毛钱。
尤其可笑的是大学都快毕业了,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吃一块学校食堂里的卤鸡腿。因为那一根鸡腿对他来说实再太贵,要五块钱。看着有钱的同学一次打上两三个贵菜有的还另外加上一支卤鸡腿,他心里特别特别羡慕。
那时候,大学生每月国家补助餐费二十一元,到大三时因为物价上涨增加到二十七元每月。朋友的日常伙食费仍旧是每天二元,早餐五毛,分别是一碗稀饭二毛一条蒸菜卷三毛;中午饭是一块钱,二毛的米饭八毛的菜,彼时八毛的炒菜是最便宜的了;晚饭的费用也是五毛。当时为了省钱,中午和下午更多时候是去四食堂西边的清真食堂南门口的那个清真扯面点,最初每份油泼辣子棍儿棍儿面是八毛钱,既好吃又省钱,最重要的是能吃得饱,有时候给的多还能吃撑呢。清真食堂也进去过几次,不过没在里面吃过饭。有一次,他的一位在西安公路学院上学的老乡来找他玩儿。中午请人家吃了一顿饭,花了二三十块,以至于后来连续几天的中午饭他都只吃一个馒头加白开水。那时,打开水是免费的,自己去开水房排队。再后来朋友去公路学院找他老乡去玩儿,那家伙差劲儿得很,从上午一直聊到下午两点都没有请他吃一次便饭,想想真不够意,也真没劲。
说说坐火车。从北京到西安的41次空调特快火车最舒适也最省时间,全程只需要十七个小时,人刚刚疲劳就到站了,晚上发车早上到,时间安排的非常合理,当时学生票价120元,他只坐过一次,原因是太贵。而从天津直达西安的261次普快列车要开二十四个小时,学生票价是八十元,因为途中要让路给特快列车所以经常晚点,经常要二十六有时甚至二十八个小时的车程,把人弄得又饿又疲惫。上大学这四年,我朋友基本上都是坐这个车次往返。
他有一次想在火车上买点饭吃吃。有流动餐车过来,一问价格,太贵,买不起。又挤到餐车想看看有没有便宜一点的热乎饭,抬头一看菜价表,更贵,赶紧打消了在火车上吃饭的念头,回到座位上忍着。至今在我朋友的脑海中都有一个意识,那就是火车上的饭太贵。
关于路费的事儿,他也悄悄算过一笔账。如果寒暑假留在学校的话,把每天伙食费等等一一相加,总金额比买往返车票的钱还贵呢,所以四年下来,并没在学校呆过寒暑假。
言归正传,那年寒暑假过后,朋友带着七百块钱来到了西安回到了学校。先留出一百元用作回家买火车票的钱,不能再少了,否则坚持不下来。剩下的钱平均到每天,还要留一点点富余钱以防万一的花销。哪儿还有钱跟同学出去喝酒吃饭呢?每当同学们仨儿一群俩儿一伙到饭店或夜市去消费,叫他一起去时,他总说有事儿,下次,下次。有一天晚上,晚自习结束,已经十点多了,回到宿舍。其间有位同学提意翻墙出去,到夜市上吃烤肉喝啤酒。同一宿舍共有四个同学,其中有三个人表示同意,只有一个人没说同意,那个人就是我朋友。大家根据以往的经验,都知道我朋友会说什么话。大家都看着我朋友,果然不出所料地还是那一句∶“对不起,我正好有事儿,我得赶紧出去一下。下次,下次吧!”说着转身刚要出门,其中一个同学拦在门口,笑着说∶“大半夜的,能有啥事儿?放心,今天喝酒,不用你掏钱,今天金万有喜事儿,他说今晚他请客。”边说着也向金万同学使眼色,金万同学附和着∶“对,对,就是,就是,今天晚上,我请客。”我朋友说∶“不是钱的事儿,我真有事儿,改天吧,好吧?”说着又要走。其他三位同学见此情此景,一拥而上,搂腰抱肩的推拥着他去了。就这样一直到七月的大学毕业,吃饭喝酒好多次都是他们请客,没有让我朋友花一分钱。但从这天起,我朋友吃饭更节约了,开始攒钱了。因为他也想象其他同学一样,请同学们吃一次饭。眼看班里的散伙饭都吃过了,同学们分别的日子就快到了。那天,我朋友终于感觉钱攒得差不多了,于是提意晚上请客,还是去经九路北口西边儿那个路边店吃烤肉。另外三个同学拍手叫好,欢心鼓舞,大表同意。当天晚上十点多四个人在校园西南角翻墙出来,走过什字路口就到了那位摊位。
老板很热情,招呼着。四人归座,先上一次性塑料杯的免费茶水,须臾茶毕,早已点下杯盘,美味凉菜佳肴啤酒自不必说,先是浅酌慢饮,渐次谈至兴浓,不觉飞觥献斝起来,四人愈添豪兴,酒倒杯干好不痛快。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霞,街道上灯红酒绿,人来人往,车灯往复穿梭,马路两边的夜市也都是座无虚席,喝酒谈笑,好不热闹。四位同窗心里舒畅极了高兴极了,不知不觉间哥儿几个都有了些许微微醉意。朋友心里仍在计算着∶烤肉每串2毛、宝鸡干啤每瓶1块5、那盘水煮花生老板说了是奉送的不算钱……差不多了……再有10串烤肉的钱,就到了兜里现金的极限了,不能再要了……拜托了,同学们,千万别点菜了……”刚想如此,只听得,又有一个同学喊道∶“老板,再上100串烤肉、4瓶干啤,冰镇的。”我朋友一听,脑袋瓜子嗡嗡的,心里∶“完了,完了,等会儿可怎么结账啊?……不行的话先赊账,……再不行,……向哪位同学借一下?……怎么好意思开口呀?再说马上就离校了,如何去还?拿啥去还呀?……”对面的同学看出他好像有思绪,便问道∶“怎么了?想啥呢?有啥心事儿?”我朋友当时的情景就象周星驰电影里吴孟达的一个镜头,强装微笑假装镇定,嘴上说着∶没事儿,没事儿,大家吃好、喝好!”然而,此刻他内心却开始凌乱起来。
因为喝的是啤酒,尿多呀,一会儿他去趟厕所,一会儿你去一次方便,自不必说。到末了,我朋友去结帐时,大家并不介意。朋友把老板拉到一边儿,小声说∶“老板,你先算算多少钱?我有个事儿,想跟你商量一下。”老板看着我朋友说,你们的账你同学的已经结过了。朋友听如此说,有如雷震一惊,捏痴痴半晌无言。回去问另外三人到底谁去结的账,想把钱还给人家。三人哪里肯说,都说,“谁结都一样。下次吧,下次让你结,以后有机会呢。”说着笑着推拥着他往回走了,一路上还都开着玩笑来缓解朋友的尴尬。时至今日我朋友依然不知道当日是谁替他结的账,是他们三人其中一个?还是他们三个人一起呢?
毕业之后几十年了,他们四位室友再也没有见过面,几十年了这“下一次”的烤肉,我朋友一直也还没能请上大家。
他一直感谢着同一宿舍的同窗好友。他们分别是来自安微亳州的景成庶同学、四川达州的李金万同学、吉林延边的韩林哲同学。谢谢你们给予我朋友的真挚友谊和真切关爱,谢谢你们给予他如金子般的美好回忆,谢谢你们。
假如有一天同学们能再聚首再见面的话,我朋友想请你们再吃一次烤肉,喝那宝鸡牌啤酒,喝那种玻璃瓶装的冰峰。你们也一定不再谦让更不要再偷偷地去独自结账。从他所愿吧,让他痛痛快快酣畅淋漓地请大家一次。
此外,他的同班同学,江苏的李嘉平同学、湖南的卢烈文同学、山东青岛的崔杰同学、山西盂县的霍卫红同学、河南信阳的杜德伟同学、山东济南的樊晓燕同学,你们还都好吗?你们是否也经常回忆那段你我曾经共同渡过的不韶年华?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转眼间我的朋友已人到中年,鬓角花发,他的心仍然象当初的青年,没有一丝丝改变。然而他越来越怀念那段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少、曾经的蓝天白云和如诗如画的校园生活。
人间百态,世态炎凉。人总有一些事情想忘记却忘不了,想逃脱却逃不开。他忘不了那一年那一冬那一个寒假的那一次讨价还价。那象是一把锋利的钢刀,每一次回忆都会将他刺得遍体鳞伤、血流不止以至痛不欲生。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秋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多少次梦中忧伤,常哭醒,披衣孤影谁与话凄怆,只道是寻常,莫悲伤。
白云聚散日悠悠,休徘徊,物换星移几度秋,好一似,无尽长江滚滚东去,空自流。
下图是我朋友的大学母校,朱栏白石,绿树清溪,楼宇殿堂,花开朵朵,藤蔓枝条,风景如画,人美如花。能够在这里学习是我朋友一生的荣光。谢谢母校,谢谢母校的老师,你们的学识和人品都无愧于这座学校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