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马清妮
摄影记者 宋枕涛
通讯员 丁山填海
一双舍不得扔弃的劳保鞋,陪他走过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闯过中东的茫茫戈壁,行走过东南亚热带雨林。脚步行经处,他无暇欣赏美景,满腔热血在当地竖起座座地标建筑;
一顶永远洁净的安全帽,陪他踏遍每一个施工现场角落。他以“规范化、标准化、精益化”推行项目管理,从业40年来,所负责的项目从未发生质量和安全重大事故;
一副黑框眼镜,陪他从青葱少年到花甲之年。堆叠的图纸中,他全力冲刺行业先进技术,言传身教培养了数十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和基层骨干。
他是湖北工建集团奥园滨江国际·湖北工建大厦项目经理马冬青。年近六旬的他,仍坚守在一线。他说,这辈子继承和发扬集团特有的“102”红色基因,把汗水洒在节节攀升的脚手架上,特别自豪。
被子面盆在办公室的指挥官
5月19日6时许,武汉市青山区湖北工建大厦项目内,一个身着蓝色工服的身影,默默走向正在施工的主楼一侧。检验模板拼装质量、询问工友情况、对接物料储备……约20分钟后,57岁的项目经理马冬青疾步走向办公室,一条条“改进事项”密密麻麻落于纸上,7点整,他将对参与施工的300余位工友进行班前交底。
从业40余年,每天6点巡查反馈,是马冬青雷打不动的习惯。“项目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是青山区亿元级民生还建项目,同时也是集团的新大楼,必须精中求精。”马冬青取下眼镜,边核对报价审批表边说道。
环顾四周,记者注意到,由板材隔断的办公室简洁朴素。办公桌上,堆放着一摞摞建筑类书籍、图纸;超大号的便携式水壶、铁质饭盒搁在桌角;长沙发旁的小立架上,面盆毛巾静静放在一侧。
“被子就放在柜子里,工期紧的时候,我就在这里眯一下,醒来接着调度现场。”面对记者的目光,马冬青真诚而谦虚。“项目位于商圈核心,场地狭小且周围都是居民区,施工难度极大。”他介绍,为在有限场地内,给层高4.4米到5.9米的大楼提供坚实的支撑体系,其带领项目团队,以定制铝模代替传统的木模。当前,由他带队研发的铝模板钢套管预埋方法,已获批两项省级QC一等奖,目前,正报送至全国QC一等奖,参与角逐。
一顶柳条帽开启40年工程梦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对于马冬青来说,与建筑结缘,更像是命运的牵引。
上世纪70年代,马冬青生于襄阳一个建设者家庭。“那时还没有安全帽,父亲总戴着一顶柳条编成的帽子,给我讲奔走在包头钢铁厂、北京十大建筑、二汽建设的故事。”父亲口中轰隆的机器、翻山越岭的豪情在少年马冬青的心中播下种子,“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他。”
1981年,结束学业后马冬青选择进入工地,边工作边学习。初出茅庐,想要快速成长并不容易。为了“吃透”图纸,马冬青变成了工地上最勤快的人——白天,帮师傅背工具包、打饭,以获得看图纸的机会;晚上,凭借记忆演算、推论;下雨天、休息日,就待在宿舍,复习备考初中、高中4年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马冬青如愿进入武建职大工民建专业学习。
“进入大学,我感觉到,似乎天生就该干这行。”马冬青说,相比学习政治、英语等学科的略微吃力,他在力学、几何、制图等专业学科上,总是得心应手。
理论与实践经验沉淀下,机会迎面而来。1988年9月,刚毕业的马冬青入职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一公司,成为集团第一个推行项目法施工团队的技术员;随后,在襄阳钢铁厂项目,其一举指导36米预应力混凝土屋架施工,其跨度位列襄阳之首;上世纪90年代初九江长江大桥桥头堡施工中,他被委以重任,一个多星期伏案桌前,对桥头堡上每一块异形花岗岩尺寸进行手工计算、绘图,最终该工程获鲁班奖。
让“工建标准”扬名东南亚
建设的脚印踏遍东南西北,马冬青也将“工建标准”带往世界各地。
“无论何时何地,祖国永远是我最坚强的后盾。”马冬青回忆,2010年,其前往利比亚,进行米苏拉塔水泥厂、布拉克大学城建设。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700多名建设者被困在戈壁滩。“保护好女同志”“党员干部24小时轮岗值班”“定时定点统一采购”……马冬青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列出应对条例。同时,祖国动员一切资源和力量,从海陆空接回中国人民。“打开舱门看到‘祖国欢迎您回家’横幅时,我热泪盈眶。”
2014年,马冬青率队前往印度尼西亚,进行海德堡水泥厂建设。印度尼西亚位于赤道沿线,炎热的温度及相差数十度的昼夜温差,给项目混凝土施工带来不小的考验。若按照国内普遍的水循环降温举措,无法确保内外温差值。为此,项目团队提前监测气温,采用内循环+外保温覆盖的施工手法,内芯正常水循环,表面则覆盖双层保温板,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
一方风土,一方习俗。如何在施工中协调不同国家的建设者,是马冬青常常思考的问题。在穆斯林国家的建设者有祷告的习惯,无论在何工序施工,一旦到点,便放下手头的作业进行祷告。多方沟通下,马冬青为他们送去清凉油、与之沟通协商,确保工序不停,质量不减;在印度尼西亚棉兰电厂建设中,为确保预埋楼杆的精准定位,马冬青与同事们更是请来翻译,手把手教当地工人预留楼孔,将中国标准带向世界。
言传身教带出建筑铁军
“砌块、钢材、混凝土、砂浆打报告没?”“报了多少,再核下。”19日下午,马冬青拿下黑色镜框,仔细翻阅一叠项目报价表。在预算员马仲煜心中,“师傅”马冬青总是严谨、严肃。办公室里,他被要求返工次数最多。不为人知的是,他与父亲马冬青已一同坚守项目一年有余。他说,越靠近父亲,才越理解父亲。
“作为建设者,我对家庭很亏欠。”谈到儿子,马冬青低声说,大半辈子东奔西走,一年最多只有20天左右能回家。“儿子从幼儿园到毕业,我只接过他一次,唯一一次老师起初因不认识而拒绝让我接走。”“现在在一个项目工作,也算是陪伴。”马冬青说。
“建筑是一门动态学科,有起源于秦砖汉瓦的美感,更需与时俱进。”马冬青说,信息化、智能化、装配式等新名词迭代更新,给建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技术员,马冬青总“严抠”技术关,督促他们掌握行业内先进理论;对于生产负责人,他反复强调“前瞻性”思维,提前预设各类情况;面对农民工,他又化身和蔼、暖心的兄弟,关系生活起居,核对工资条,将他们的辛苦钱派发到位……
如今,在马冬青的传帮带下,十余位项目经理已各自立足岗位,将工匠精神、品牌意识贯穿到施工组织全过程,建造出一批获省优、市优等奖项的精品工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