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命名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金华市有6家企业(单位)被命名为“中小学质量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御乾堂红木榜上有名,它是东阳市唯一入选的企业(单位)。
近年来,御乾堂红木在注重产品质量和创新发展的同时,还通过开放生产车间、成立木雕红木家具研究院、建立小学生红木研学基地、创建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大中小学生宣传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和“非遗”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御乾堂红木董事长马海军用八年时间,收集了上千件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纹饰件、铜饰件和木作工具,分门别类,建成一个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向社会大众宣传中国传统家具文化。
马海军1966年生于南马镇下安恬村,年少时因家境贫困,早早辍学,拜当地有名的木匠师傅郭天龙为师,学做木工手艺,后南下广东,在中山、新会等地做红木家具。
马海军脑子非常活络,做手艺挣工资已不能实现他的远大抱负。1994年,马海军回到东阳,筹资50万元创办了一家保健品企业,凭着农民儿子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诚实守信品格,他把业务做得风声水起,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随着东阳红木家具产业的快速兴起,2007年,马海军重操旧业,创办了御乾堂红木,以“三大贡木”中的大红酸枝、小叶紫檀为用材,制作高档红木家具。
工厂办起来了,家具做出来了,客户也不断涌来……马海军发现,到御乾堂红木来购买红木家具的客人,有许多对红木家具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只知道大红酸枝、小叶紫檀是珍稀木材,做成的家具能保值、升值,而对传统家具文化了解并不多。
“红木家具产业要振兴,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发展带来的消费需求,更需要一种文化的引领。”马海军说,“如果消费者不是真正懂得传统家具文化,这种需求旺盛、市场繁荣是一时的,是不可持续的。”鉴于此,马海军决定去做一件公益性的事——筹建一个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展示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纹饰件、铜饰件、木作工具等,向消费者和社会大众普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和知识。
可是,哪里去搞那么多物件?马海军说:“一件一件去收,只要有恒心,总有一天我就能收集到开设陈列馆所需的老物件。”
马海军凭着对传统家具文化的热爱和痴迷,从2009年开始,呕心沥血,风雨兼程,历时八年,亲自或委托他人,从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等十多个传统家具产区,收集了上千件榫卯结构、纹饰件、铜饰件、木工工具等,在御乾堂红木第一楼三楼创建了全国品种最多、类目最全的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
走进御乾堂红木的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一件件老物件被分门别类地展示在墙上,并写有详细的介绍和说明,看后一目了然。
展示内容主要分为四块:一、榫卯结构——几乎所有的榫卯结构都有,构件形象、准确、易懂;二、纹饰件——北方、南方地区家具上的纹饰件均有涉及,附有简要介绍;三、铜饰件——分面叶类、装饰类、吊牌类、合页类四种,地方特色明显;四、木作工具——有锯、解斫等解木工具,有裁口刨、净刨、清口刨等平木工具,有墨斗、直角尺等测量工具,有午钻、麻花钻、凿等穿剔工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走进这个上千平方米的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如果你是一个对传统木作技艺感兴趣的人,就可以在馆里观赏大半天。
2017年6月,御乾堂红木的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建成,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当年8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厉无畏前来该公司视察,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陈列馆,勉励马海军进一步把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之成为普及、弘扬中国传统家具文化的重要阵地,让子孙后代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来的家具文化。
2019年5月,东阳市吴宁四校把御乾堂红木定为“红木研学基地”,开辟小学生学习“非遗”的第二课堂。其中,御乾堂红木的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所展示的老物件是该校学生来企研学的主要内容。
目前,凡有顾客到御乾堂红木来选购红木家具,导购人员一定会请他们去看看中国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让他们对传统家具知识有所了解,在选购红木家具时心里更有底。
御乾堂红木总经理马姣姣表示,他们将努力把传统家具制作工艺陈列馆管理好、使用好,让更多的人了解老祖宗留下的家具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红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