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种挂糊与上浆原料配比、调制方法及适用范围
48岁大厨教你最实用挂糊技巧,详细配方分享给你,炸东西外酥里嫩
48岁大厨教你最实用挂糊技巧,详细配方分享给你,炸东西外酥里嫩
不论是炸酥肉还是炸茄子,都需要用到“挂糊”这个技巧。挂糊是在食材表面包裹一次面糊,可以锁住食材自身水分,油炸后内部口感依旧鲜嫩,而外部面糊酥脆焦香,外酥里嫩的完美口感使美食有了立体的层次和丰富的味道,更加耐人寻味。
挂糊需要技巧,不同的食材也有不同的挂糊配方。调制的面糊适合食材的属性,两者相得益彰,做出来的美食自然有了灵魂。今天48岁大厨教你最实用挂糊技巧,详细配方分享给你,炸东西外酥里嫩。
配方一:红薯淀粉200g+啤酒100ml+鸡蛋1个+食用油20克
这个配方最适合给肉类食材挂糊,比如炸酥肉、炸虾仁等(面糊中可以盐、胡椒粉调味,口感更佳。红薯淀粉遇热油后蓬松凝固,口感焦脆。鸡蛋液增加香嫩口感,啤酒提鲜,并产生气泡,使面糊更蓬松。食用油增加面糊顺滑度和黏性,可以使面糊更均匀附着于食材表面。
配方二:面粉+鸡蛋清+啤酒(面粉100克+鸡蛋清1份+啤酒60ml)
这个配方最适合给素菜挂糊,口感清香酥脆,不管是炸茄子、香菇、还是豆角、南瓜等,都很好用。此面糊做法简单,面粉加蛋清和啤酒搅拌均匀,黏稠度可以用筷子挂起即可。这款面糊还可以加胡椒粉、盐等调味,口感更突出,是家庭万能配方。
配方三:生粉100g+面粉200g(中低筋都可)+无铝泡打粉5g+色拉油20g+盐10克+蛋清1份+水适量
这个配方比较复杂,但相应的口感也是最好的,可以用来给许多食材挂糊,算是万能配方,面糊的黏稠度也可以根据食材的性质来自行决定,加水量控制好即可。比如炸鸡排、炸排骨、炸虾仁都可用此配方。
最后啰嗦一句,给食材挂糊时,食材表面水分要擦干,避免油炸时脱浆。另外面糊中尽量不加生抽等有色液体调味品,容易上浆不牢。关于挂糊,大家还有什么要总结分享的吗?欢迎留言说说。
10余种挂糊与上浆原料配比、调制方法及适用范围
挂糊与上浆是中餐工艺中常见的一种技法,行业内又习惯称之为"着衣",它们是烹调前一项比较重要的操作程序,所用的原料比例是否合适,操作方法是否正确等,都直接影响菜肴的色、香、味、形、质、养等诸多方面。下面,我就来说说挂糊与上浆有什么区别,以及它们具体如何调制等。
挂糊与上浆的区别
挂糊和上浆所用的原料基本相同,但从糊与浆的稠稀程度、调制方法、用途及特点等方面来看,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稠稀程度不同
挂糊所用面粉或淀粉较多,糊稠而厚。上浆所用淀粉较少,浆稀而薄。
2.调制方法不同
挂糊是先将各种制糊的原料(如面粉、淀粉、水、蛋液等)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成糊状,然后再将主料放入糊中挂匀。上浆则是把主料与各种制浆的原料(如各种调味品、蛋液、淀粉等)依次直接加在一起拌匀。
3.用途及特点不同
挂糊主要适于用炸、熘、烹、煎、贴、拔丝、挂霜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成菜具有松软、酥脆的特点。上浆多适于用滑炒、滑熘、爆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成菜具有滑嫩、柔软的特点。
常用糊的种类及调制方法
挂糊所用的原料品种丰富,固体类原料有:面粉、各种淀粉(如玉米粉、薯类淀粉等)、米粉、面包糠、高粱粉、核桃粉、瓜子仁、芝麻等。液体类原料有:鸡蛋、鸭蛋、牛奶、椰浆、淡奶、啤酒、果汁等。调味类原料则有:盐、味精、料酒、白糖等。另外,根据烹调要求及菜肴特点,有些糊还会使用发酵粉(简称发粉)、酵面、小苏打、泡打粉、色素、食醋、食用油,以及鸡肉茸、鱼肉茸、虾茸等料。
由于调糊所用原料不同,成菜后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加鸡蛋清、小苏打制成的糊可使原料滑嫩;以淀粉(或面粉、米粉等)为主的糊,可使原料香脆或松软……糊的种类繁多,用料配比和调制方法也因地因料有很大差异。但归纳起来,常用的糊有以下几类。
1.以蛋类为主的糊
这种糊主要是用鸡蛋、淀粉、面粉等调成。一般面粉与淀粉的混合比例为1∶2.5。根据使用鸡蛋部位的不同又可将它分为以下几种。
A.全蛋糊(又称蛋粉糊、整蛋糊、全蛋淀粉糊、鸡蛋双粉糊等)所用原料:鸡蛋100克面粉50 克淀粉125 克清水适量
调制方法:先将鸡蛋磕入小盆内,加入适量清水搅散,再加入面粉和淀粉调匀成糊即可。
注意:调制时应先把水与蛋液调均匀,然后再加淀粉、面粉一起调匀;切忌搅拌上劲。一般面粉和淀粉的量是蛋液的3倍,水则根据需要加入,以控制糊的稀稠度。
适用范围:多用于炸、熘、煎、炸、锅贴、烧、拔丝等类菜肴。
B.蛋黄糊(又称蛋黄粉糊)所用原料:鸡蛋黄、干淀粉(或面粉)、色拉油、清水各适量(蛋黄与干淀粉、油、水的调配比例为0.5∶3∶1∶1。)
调制方法:先将蛋黄放入盛器内,加入清水和色拉油打散,再加入干淀粉(或面粉)一起搅匀成糊。
适用范围:多用于煎、酥炸、炸熘、锅烧等类菜肴,如糖醋鱼片、拔丝苹果、茄汁熘鱼片等。
C.蛋清糊(又称蛋白糊、蛋清淀粉糊等)
所用原料:鸡蛋清、干淀粉(或面粉)、清水各适量(鸡蛋清与淀粉的调配比例为1∶1)调制方法:先将蛋清放入盛器内打散,另用少量的清水将淀粉澥开,然后与蛋清搅拌均匀成糊即可。
适用范围:多用于软炸、松炸等类菜肴,如软炸鱼条、软炸虾仁、软炸香菇、软炸口蘑等。
D.蛋泡糊(又称发蛋糊、雪丽糊、芙蓉糊、雪衣糊、高丽糊、松泡糊、雪花糊、蛋泡淀粉糊等)
所用原料:鸡蛋清、干淀粉、面粉各适量(蛋清与粉料的比例为2∶1,淀粉与面粉的比例为7∶3)
调制方法:将蛋清放入干净的瓷器内,用筷子(或打蛋器)顺一个方向反复抽打呈泡沫状(直至筷子插在蛋清泡沫中直立不倒时),加入干淀粉和面粉,慢而轻地搅匀成雪花状的糊即成。
适用范围:多用于松炸、软炸等类菜肴,如雪衣大虾、炸羊尾、高丽明虾、软炸鱼条等。
2.以淀粉类为主的糊
A.水粉糊(又称淀粉糊、湿淀粉糊、干浆糊等)
所用原料:干淀粉、清水各适量(淀粉和清水的比例为2~2.5∶1)
调制方法:把干淀粉放盛器内加入清水润湿,让淀粉澥开至无硬粒后,再加入适量的清水调匀成较浓稠的粥状糊即可。
注意:因淀粉的质量不同,比例可有所改变。水粉糊的浓度要求较大,以能裹住原料为宜。此外,干淀粉必须先用凉水提前浸泡透。
适用范围:多用于干炸、炸熘、抓炒等菜式,如醋熘鳜鱼、糖醋里脊、干炸里脊、脆熘黄鱼、焦熘肉片、干炸肉段、抓炒鱼条等。
B.拍粉糊(又称上粉、干粉糊、狮子糊)
所用原料:干淀粉或面粉
调制方法:把用调味品腌渍过的原料,直接拍蘸干淀粉(或面粉),让原料表面及自身的水分与干淀粉结合成粉糊膜。
适用范围:多适用于干炸、清炸、煎烹、脆熘等类菜肴,如松鼠鳜鱼、菊花青鱼、葡萄鱼等。
3.以多道工序制成的“糊”
A.拖蛋糊(又称滚袍糊、拍粉拖蛋糊等)
所用原料:鸡蛋液、干淀粉或面粉
调制方法:先将主料用调味品腌渍后,在其表面拍上一层干淀粉(或干面粉),再放入打散的鸡蛋液中拖蘸,随即进行初步热处理或正式烹调。
适用范围:多用于煎、锅贴等类菜肴,如锅贴鱼片、生煎鳜鱼片等。
B.香炸糊
所用原料:鸡蛋液、面粉(或干淀粉或镶粉,镶粉是由粳米粉和糯米粉各半组成)、面包糠(或干馒头渣等)各适量
调制方法:先将主料用调味品腌渍后,在其表面拍上一层干淀粉(或面粉,或用威化纸、鸡蛋皮等包好再粘一层干淀粉),然后拖上蛋液,粘上一层面包糠并用手轻轻压实(以防面包糠在加热过程中脱落),油炸成菜便好。
注意:根据不同的菜肴,可在主料拖上全蛋糊后,再粘上碎粒状的香脆性辅料,如芝麻、核桃仁、杏仁、松子仁、瓜子仁、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等。
适用范围:多用于炸类菜肴,如炸猪排、吉利虾球、芝麻鱼排等。
4.酥糊
此种糊具有膨松酥脆的特点,一般会加发酵粉、干酵母、鲜酵母、啤酒等做膨松剂。
A.发粉糊(又称苏打糊、松糊)所用原料:面粉、淀粉、清水、发酵粉(小苏打或泡打粉)、盐、花生油各适量(面粉、淀粉、清水、发酵粉、油的比例为7∶2∶9∶0.35∶5)
调制方法:
将面粉和淀粉先拌匀,再加入水和花生油调成糊,放入发酵粉(事先要用少量的温水澥开)搅匀,继续用筷子搅至起小泡时,静置15分钟(冬季放置30分钟)即可使用。
注意:这种糊涨发性较好,炸制菜肴时油温控制在170℃左右,糊的膨松效果最佳。使用前还可在糊中滴几滴酒,以增加光滑度。发酵粉添加的数量和时间一定要控制好。发酵粉过少、时间较短则达不到蓬松效果;发酵粉过多或时间过长,则膨松过度而容易破裂。
适用范围:此糊炸后酥而松,多用于松炸、酥炸类菜肴,如苔条拖黄鱼、酥炸鱼片、避风塘茄夹、松炸银鱼、脆皮大虾等。
B.油酥糊(又称蛋黄酥糊)
所用原料:面粉75克、淀粉50克、鸡蛋黄20克、清水75毫升、花生油75毫升
调制方法:先将清水(冬季用温水)、鸡蛋黄搅匀后,加入花生油搅匀,再加入淀粉、面粉搅拌至起小泡时,静置15分钟(冬季30分钟)即可。
适用范围:一般适于酥炸、干炸等类菜肴。
C.蛋清酥糊
所用原料:鸡蛋清、淀粉、清水、花生油各适量
调制方法:先将蛋清搅打起泡,加入少许清水搅匀后,再加花生油搅匀,然后放入淀粉搅拌成糊,静置15分钟即可。
D.啤酒糊
所用原料:面粉、淀粉(面粉与淀粉的比例为1∶2)、清油、啤酒各适量
调制方法:把啤酒纳盆,加入清油、淀粉搅匀,再加入面粉调匀,静置15分钟即可。
5.脆浆糊
原料:面粉、淀粉、发酵粉(或泡打粉)、清水、盐、花生油各适量(面粉与淀粉的比例为4∶1)
调制方法:先将面粉、淀粉放入盛器内,加水调成稀糊(用筷子捞起糊下流速度较慢且糊不断),再加入发酵粉和盐,用筷子顺一个方向搅拌调匀,然后放花生油搅拌成糊。最后还可加点白醋拌匀,夏天静置2小时,冬天静置4小时即可使用。
上浆、挂糊的种类、步骤、注意事项
上浆是菜肴制作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应用广泛,为爆、炒、滑溜、软溜等烹调方法常用的技法,适合于质嫩、型小、易成熟的原料,直接关系到整个菜品的外观与质量。
1
什么是上浆?
上浆,就是将调味品(盐、料酒、葱、姜汁等)和淀粉、鸡蛋清等直接加入肉类原料中,拌和均匀成浆流状物质,加热后使原料表面形成浆膜的一种烹调辅助手段。
2
上浆和挂糊的作用
上浆和挂糊是烹调前的一项重要操作程序,对菜肴的色、香、味、形等各方面均有很大的影响,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保持原料中的水分和鲜味
经过挂糊处理后,原料外部裹上一层黏性糊浆,糊浆受热后立即凝成一层薄膜,使原料不直接与高温接触,油不易浸入原料内部,原料内部的水份和鲜味也不易外溢,可保持原料的鲜嫩。
同时,还可以用不同配料的糊浆,使过油后的原料有的香脆、有的松软、有的焦酥、有的滑爽,从而使菜肴的风味更加突出。
比如炸、熘等烹调方法,大都是用旺火热油,如果鸡、鸭、鱼、肉等原料不经过挂糊,加入到旺火热油中后,水分会很快耗干,鲜味也随着水分外溢,而会使质地变老,鲜味减少。
2、能保持原料形态的光润饱满
鸡、鱼、肉等原料,切成较薄较小的丝、丁、条、片以后,在烹调加热时往往易断、散碎或卷缩,经过上浆、挂糊处理,便增强了原料的黏性,提高了耐热性能,加热以后,不但能保持原料原来的形态,有的还能略为涨大。同时,表面的糊浆经过油的作用,形态饱满、色泽光润,从而增加了菜肴的美观。
3、能保持和增加菜肴的营养成分
通过挂糊或上浆,原料的外面有了保护层,使原料不直接与热油接触,内部的养料和水分就不易溢出,其营养成分也就不致受到较多的损失。鸡、鱼、肉等原料如果直接与高温接触,其中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营养成分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会大大降低原料的营养价值。
另外,由于糊浆是由鸡蛋、淀粉等所组成,也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使得菜肴的营养价值增加。
3
上浆和挂糊的区别
上浆和挂糊所用的原料基本相同,但从糊与浆的稠稀程度、调制方法、用途及特点等方面来看,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1、浆和糊的“浓度”不一样,浆比较稀薄,糊比较浓稠。
2、上浆和挂糊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上浆后的原料成菜后,质感细嫩滑爽,有光泽;而挂糊后的原料成菜后,酥脆或外酥内嫩。
3、上浆和挂糊适应的“范围”不一样。挂糊一般适宜于原料体积较大,且常用于炸制的菜肴;上浆一般适宜于原料体积较小,且用于爆、炒、熘等烹调方法的菜肴。
4
上浆的种类
水淀粉浆
这是最普通、简单的上浆,又称粉浆或干粉浆。主要用料是淀粉、清水,制作方法是先将原料用调料拌腌入味,再用水与淀粉调匀上浆,用于普通的炒菜,比如“炒肉丝”、“肉片”等等。
蛋清淀粉浆
蛋清浆主要用料有蛋清、淀粉、盐等调味品,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将主料用调味品拌腌入味,然后加入蛋清、淀粉拌匀即可。另一种是用蛋清加湿淀粉调成浆,再把用调味品腌渍后的原料放入蛋清粉浆内拌匀,也可加入适量的油,便于原料划散。
以上两种方法,用料标准一般是原料500克,蛋清50克,淀粉25克。其作用可使菜肴柔滑松嫩,色泽洁白,多用于滑油菜肴,如”炒虾仁”、”溜鱼片”等。
全蛋淀粉浆
全蛋浆主要用料有全蛋、淀粉、盐等调味品,制作方法与用料标准基本上同蛋清浆。其作用可使菜肴滑嫩,微带黄色。多用于炒菜类及烹调后带色的菜肴,如”辣子肉丁”、”酱爆鸡丁”等。
苏打浆
苏打浆主要用料有蛋清、淀粉、小苏打、盐、水等调味品,制作方法是先将小苏打、盐、水等调味品腌渍一下原料,然后加入蛋清、淀粉拌匀,浆好后,最好静置一段时间使用。
用料标准一般是:原料500克,蛋清30克,淀粉30克,小苏打5克,盐10克,水适量。其作用可使菜肴松、嫩。适用于质地较老、纤维较粗的牛、羊肉等原料,如“炒牛柳”、”蚝油牛肉”等。
5
上浆的六个步骤
原料上浆,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清洗
清洗的目的,是祛除肉类血水和异味,但是原料不同或者菜品不同,原料的浸泡时间就有些差异。
比如制作的是孜然羊肉,那么羊肉片的泡水时间大概控制在8小时;如果制作的是小炒羊肉,那么羊肉片则不能泡水;如果是制作铁板牛肉、黑椒牛柳,那么牛肉的浸泡时间控制在6小时为好。
又如制作的是水滑牛肉,牛肉片的泡水时间大概是半个小时;如果原料是虾仁,泡水时间为10分钟;如果是猪肉片,泡水时间为15分钟。
第二步:加味
目的是帮助原料入底味。放入食盐后,用手抓肉会感到肉质开始发粘,这是因为盐有很强的渗压性和透湿性,使肉类的胶原蛋白质发生改变开始变性。
加盐的同时,可以放入其它调味料,比如胡椒粉、五香粉、花椒粉、酱油等。
如果我们制作的是鲜花椒系列的菜肴,或者是青椒系列菜肴、水煮系列菜肴,一般要在加味时加入花椒粉;如果我们制作的是酥炸的肉类菜肴,那么腌制时要加入五香粉。
原料加入底味后,不要急着加水,静置20分钟入味效果比较好。
第三步:加水润剂
水润剂有很多种,比如清水、料酒、花椒水、生姜汁、蔬菜水、蒜汁等。这些水性物质,可以使肉类吸收足够的水分,从而达到肉质鲜嫩的目的,同时还可以祛除肉类的腥味,给肉增香。
原料不同,选择的水润剂也会有些差异,如果烹调的是海鲜类原料,一般要加葱姜水和广东米酒;如果是禽畜类,则要加清水;如果是大肠、腰花等腥臭味比较重的食材,则需要加入蒜水;牛肉和乳鸽适合加入蔬菜水;鱼片则适合加入生姜汁。
但是,不管选择什么水润剂,都要分两次加入。
第四步:加蛋液
鸡蛋液浆分为全蛋浆、蛋清浆、蛋黄浆,具体要用到哪一种浆,要根据肉的材料与做法来决定。
全蛋浆应用最为广泛,一般的禽畜肉类都适合用它来上浆;蛋清浆多用于做滑炒菜、色泽洁白的食材,如鱼片、虾仁、滑炒鸡丁等;蛋黄浆与全蛋浆基本类似,加入蛋黄浆可以使肉类呈现金黄的色泽,适用的菜品有香煎银鳕鱼、炸茄子。
具体的蛋液用量,要根据食材的多少来控制,一般500克的肉类需添加50克的蛋液。
第五步:加生粉
生粉具有碱性,肉类在碱性的环境里,可以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松弛,水分的保持力将增强,从而达到锁住肉类水分的目的。
但要注意的是,生粉的用量不要过多,只要用手抓一把肉捏挤的时候,没有汁水从指缝间流出就好。
生粉最好分次加入,每一次都要搅拌均匀,一般每500克食材需要加入生粉25克。
第六步:加食用油
加食用油也是为了更好地锁住水分。肉类被油脂包裹,形成一层保护膜,入油锅的时候可以防止肉的营养与水分流失,同时,也可以避免肉类入油锅的时候油花四溅。
整个上浆过程其实是一气呵成的,看说的挺麻烦,其实真正操作起来也就几分钟而已。
上好浆的肉要静置10分钟左右再使用,因为在放置的时间内,浆液与原料能更充分地结合,使原料更好地吸收水份,这样肉入油锅中,就不会有油花四溅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脱浆,更不易粘锅底。
6
上浆应注意的问题
上浆时间
为原料补充水分是利用渗透原理进行的,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其过程一般都很缓慢,因此,在烹调菜肴时为原料上浆都要提前进行。通常做法是在加热前15分钟左右为原料上浆,这时只用水或蛋液,在正式加热前,再用水或蛋液补浆一次,然后再拌入淀粉。
上浆动作
菜肴中,凡是需要上浆的原料,均为细小质嫩的原料,而上浆的手法是用手来抓捏,因此,上浆时的动作一定要轻,要防止抓碎原料,尤其鱼丝、鸡丝更要注意。上浆时一开始要慢,当浆已均匀分布于原料各部份时,动作再稍快一些,利用摩擦促进浆水的渗透,但要切记,快不等于手重。
淀粉的用量
上浆为原料补水固然很重要,但淀粉的用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淀粉的用量少于合适的标准,就很难在原料周围形成完整的、防止水分等物质排出的浆膜;如果淀粉量多于合适的标准,又容易引起原料的粘连。合适的用量标准是,原料加热后在浆的表面看不到肉纹。
调味程度
上浆的同时,要为原料进行基本调味,这时的调味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要给正式调味留有余地,尤其是盐和味精,千万不可多用。
选料
优质原料是制作佳肴的先决条件,其原料一般应是:
1、质地新鲜、细嫩、柔软而富有弹性。
2、含较多蛋白质,脂肪相对较少。
3、无骨、无刺、无血块。
4、一般为动物性原料的肌肉和内脏,如猪里脊;鸡类以鸡牙子肉和胸脯肉为好;鱼类以肉多刺少、肉质鲜嫩为佳;对水产品则选用色泽鲜亮、饱满,富有弹性的原料。
总之,选料时应根据原料材质、菜肴制作要求等科学合理选择。
刀工处理
刀工成形一般根据菜肴的要求切配,有骨、刺的应事先剔尽,成形后多为片、丁、丝、粒状(小型原料如虾仁等可直接用整料),且大小相当、长短一致、粗细均匀、厚薄相同、清爽利落,这样才能易于码味上浆,烹制时受热均匀、形态美、口感好。
漂洗码味
漂洗码味是去除原料异味、增强口感、色泽、营养、鲜美度的重要一环。码味前进行漂洗,可漂净动物原料中的血水,洗去部分杂质;码味时,轻轻挤净漂洗中的水分,添加适量调料即可。
对异味重、肌肉纤维较粗糙的原料,除加入盐、味精等,还可加入适量的苏打粉、嫩肉粉等,改善口感。放入调料后用手拌匀,搅至原料表面起粘时加少许清水,再加以搅拌,如此反复数次,至原料“喝”足水为止(500克牛肉加水120克,500克猪肉加水100克,500克鱼肉加水50克)。
原料上浆
原料上浆按用料的不同分为:水粉浆、蛋白浆、全蛋浆和苏打浆。前两者比较常用,而全蛋浆多用于色泽较重的菜肴,如:京酱肉丝等。
用水粉浆时,可在漂洗码味的基础上直接加入干淀粉;而蛋白浆和全蛋浆则应先加入蛋液抓匀后,再放上淀粉调匀,最后放入少许烹调油,防止划油或划水时互相粘连。上浆后应在常温下放1-2小时,这样能使浆液更好地吸附在原料表面,提高上浆质量。
应注意的是,原料如要用油滑,淀粉应略少;用水滑,淀粉应略多一点;鸡蛋用鲜鸡蛋,蛋清才有附着力;淀粉可用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地瓜淀粉等。
7
操作实例:滑炒肉丝上浆
主料:猪里脊肉250克。
浆用料:蛋清40克,干淀粉8克,烹调油20克,精盐2克,清水50克,味精、料酒少许。
操作:
先片成0.3厘米厚的片,顺切成5厘米长、0.3厘米粗的丝,放入清水中漂洗15分钟,捞出轻轻挤干血水,加入精盐、味精、料酒各少许,抓匀后慢慢顺一个方向搅至肉丝起粘时,加水少许,再用手慢慢搅动,再分3-4次把水加入肉丝中。
原料上浆:
先加蛋清40克,抓匀,放干淀粉8克,最后放入烹调油20克调匀。注意:每加一种调料应抓匀后再加下一种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