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7月19日),郑州市城乡规划局发布了《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空间布局规划(2017-2035)》批前公示,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时间截止8月29日。
本次规划范围与《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7〕34号)中郑州片区的四至范围保持一致,包含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水区部分区域,总面积约73.1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5年;远期为2025—2035年。
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郑州挂牌。
1
建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
2016年8月3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3月15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河南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共119.77平方公里,涵盖郑州片区73.17平方公里,开封片区19.94平方公里,洛阳片区26.66平方公里。
郑州片区的四至范围:东至东四环、四港联动大道;南至经南十七路、新月路、托月路、凤鸣路、星光路、金光路、经南六路、经开第三大街;西至机场高速、陇海铁路、心怡路、康宁路、东风东路、商鼎路、黄河东路、熊耳河路、通泰路、商务外环路、如意西路、朝阳路、龙腾四街、北三环东延线、众意路、龙北一路、中州大道、柳林路、花园路;北至新龙路、四环北段、龙源十三街、龙湖内环路、九如东路、龙飞路、龙湖金融岛外环路、如意东路、龙湖外环路、东风东路、熊耳河路、双全路、正光路、中兴路、金水东路、东风渠、明理路、莲湖路。
郑州片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及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国际商贸、跨境电商、现代金融服务、服务外包、创意设计、商务会展、动漫游戏等现代服务业,在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发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作用。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郑州片区新注册企业突破3万家,注册资本3341亿元,占同期全省新注册企业数的近1/10、全市的近1/4。区内现有世界500强企业88家,占全市69.3%以上;实现合同利用外资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9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50.1亿元;实现税收417.44亿元。
2
本次公布的《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空间布局规划(2017-2035)》,旨在明确自贸区核心区域、协同实践区域和联动发展区域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定位、目标、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重点举措。
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将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为:国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现代金融中心、中西部对外开放窗口。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串三环,双核带四心,三区共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区块发展:
规划以“七区共发展,八心集优势”的空间格局统领区域产业发展。
交通引导:
立足区域国际陆港和航空港两大枢纽,提高自贸区的枢纽集疏运能力,畅通国际交通物流通道,完善国内陆空集疏网络;依托“米”字型高铁网络和“两横一纵加半环”的城际铁路网络,辅以“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骨架以及“两横一纵”的国省干道网络,实现1小时联系中原城市群城市,2小时联系省内其它主要城市的交通联系目标。
附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空间布局规划(2017-2035)》
图片及文字说明
(左右滑动查看相关规划图)
(向上滑动查看文字说明)
一、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与《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7〕34号)中郑州片区的四至范围保持一致,包含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水区部分区域,总面积约73.17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5年;远期为2025—2035年。
二、上位及相关规划
(一)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规划区位于郑州市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其中,金水区块所在的老城区是省、市政治、文化中心,传统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城区主要的生活居住空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郑东新区为河南省改革开放的窗口,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会展、文化、高等教育、体育中心及省级行政管理中心;经开区片区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业为主。三个区块的规划定位与自贸区发展要求基本相符。
(二)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
规划在经开区打造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郑东新区CBD和郑州东站商务区,建设郑州都市区现代服务主中心,包括金融服务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和商贸中心;经开区与郑州东站之间规划区域级物流中心;金水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等。
(三)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产业发展规划
该规划与本次规划同步编制,旨在明确自贸区核心区域、协同实践区域和联动发展区域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定位、目标、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重点举措。
(四)其他相关规划
目前规划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控规全覆盖,也相继开展了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划用地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结合路网进行适当调整,并对地块开发强度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保证本次规划顺利落地实施。
三、现状特征
(一)区位情况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巨大潜力建设自贸区。同时,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
(二)用地情况
自贸区范围内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未出让用地主要集中在金水区块、郑东区块的北部和东部,以及经开区块的南部,现行规划用地类型多样,能够保障自贸区产业发展。各区块规划定位高端,周边临近龙湖、莲湖、东风渠、潮河等湖泊水系,生态资源丰富,景观环境良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快,能够为产业落地实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三)产业情况
河南是全国第五经济大省,近几年稳居中西部之首。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支撑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形成,以郑东新区为带动的金融服务、高端服务功能不断聚集提升;同时经开区国际陆港、EWTO区域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对构建自贸区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四)交通情况
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亚欧大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有利于实现对中部地区的承接和辐射。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正加速形成,有利于构建高效的交通网络,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快速集聚。
四、规划目标
(一)规划策略
1、延续发展,底线思维
运用底线思维,合理控制建设,延续城市格局。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将生态、安全、城市运行等基础性保障体系作为城市规划底线;结合产业负面清单划定土地混合底线;提出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策略,守住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的底线。
2、落实产业,优化布局
依托原有城市格局,积极配合自贸区功能,落实自贸区产业,确定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安排各项产业用地,助力自贸区产业全面发展。
3、土地复合,集约节约
建立复合弹性的土地使用模式,增强城市活力,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保证自贸区持续、健康发展。
4、枢纽引领,多式连通
依托区域双枢纽,推进多式联运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客货分离。大力发展客运联程运输和货运的多式联运;构建内外高效的现代交通路网体系;推进公共交通建设,支撑自贸区各项要素集聚和产业空间重构;倡导共享共赢,提高区域整体运行效率。
5、区域衔接,生态智慧
做好自贸区与周边市政体系的衔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新能源、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与实践,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城市高标准的服务需求。
(二)发展目标
结合自贸区创新发展的契机,发挥郑州枢纽优势,将规划区建设为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以自贸区产业发展为动力,结合全球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创新重构、业态创新改变的趋势和特点,突破传统二、三产业发展思维,探索二三产转型升级路径,引导区域内经济结构向高精尖方向提升。
依托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水区三大板块功能特色,将规划区打造为服务中西部联系全球的现代金融中心、现代制造业核心和对外开放窗口。
(三)功能定位
本次规划将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为:国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现代金融中心、中西部对外开放窗口。
五、规划用地布局
(一)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串三环,双核带四心,三区共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二)规划布局
1、城市“六线”控制
本次规划将上位及相关规划中涉及城市“六线”的控制内容作为底线予以刚性控制,禁止占用相关设施用地;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贸区建设要求,提升各类设施控制标准。
2、总体用地情况
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面积共计6891.5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814.98公顷;铁路用地主要为陇海铁路及京广、石武客运专线等,面积约71.67公顷;特殊用地分别位于郑东区块的熊耳河以南、农业南路以西区域和经开区块的经南五辅路以北、经开第三大街以西区域,为军事用地,用地面积约4.85公顷。
规划范围内水域主要包括龙湖、莲湖、蝶湖等人工湖泊和东风渠、七里河、如意河、潮河等,面积约425.77公顷。
3、产业综合用地情况
本次规划的产业用地包括存量和增量两大类,其中存量产业用地主要为范围内已规划的相关产业用地;增量产业用地为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新增的产业用地,是为了最大限度增加自贸区产业用地供给,将未出让的居住用地、不符合自贸区产业发展的部分工业用地调整的产业用地。规划产业综合用地866.7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58%。主要分布在龙湖北部区域、高铁站东南区域、航海路两侧区域以及滨河国际新城区域。
4、区块发展
规划以“七区共发展,八心集优势”的空间格局统领区域产业发展。
“七区”即科技孵化片区、国际服务片区、金融服务片区、专业服务片区、国际贸易片区、先进制造片区和开放合作片区。
“八心”即龙湖国际服务核心、龙湖金融创新核心、CBD金融服务核心、自贸行政服务核心、东站现代商务核心、经开跨境商贸核心、先进制造服务核心、滨河要素市场核心。
六、交通引导
(一)策略导向
规划围绕“依托枢纽、提升枢纽”的总体策略,凸显双枢纽作用,带动腹地产业改造升级,引导自贸区空间布局协同发展,构建外部沟通、内部相融的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二)交通布局
1、枢纽提升
立足区域国际陆港和航空港两大枢纽,提高自贸区的枢纽集疏运能力,畅通国际交通物流通道,完善国内陆空集疏网络。
依托“米”字型高铁网络和“两横一纵加半环”的城际铁路网络,辅以“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骨架以及“两横一纵”的国省干道网络,实现1小时联系中原城市群城市,2小时联系省内其它主要城市的交通联系目标。
2、多式联运
建立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拓展多式联运通道网络。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特色多式联运业务。创新联运制度规则。建立健全协调保障机制。
3、客货分离
规划形成“四横六纵”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并以环形轻轨系统为补充。路面规划形成“三环+九横四纵”BRT走廊。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布局形成门户级、中心级、片区级3个等级的客运枢纽体系。
结合区域“十字+环”的铁路货运通道、“环+放射”的高速公路货运通道以及“环+放射”的国省干线货运通道,构建三级物流节点、三级物流通道。实现区内客货分离。
4、路网相融
区内规划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四级道路等级体系,融合郑州市路网,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网结构和环放结合的“十横三纵+四环+三半环”主干路网结构。
5、静态交通
对公交场站划分独立开发、综合开发以及附建式开发三类开发形式,布局15处独立开发场站、6处综合开发场站、7处附建式开发场站。
对停车场划分独立开发、结合绿地、广场开发以及附属开发三类开发形式,布局39处独立开发停车场、25处结合绿地广场开发停车场、16处附属开发停车场。
6、绿色智能
推进新能源公交发展,合理引导小汽车出行,优化出行结构;塑造独具特色的慢行交通环境,依托水系、绿地资源打造休闲慢行空间,倡导绿色出行,强化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实现出行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转移。
引入智能城市理念,构建多元复合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实现交通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综合郑州市规划局官网、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官网等整理)
—— THE END ——
—— THE END ——
引自河南日报地产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河南地产”
28号
河南日报专刊频道
(微信号:hnrb28hao)
第一时间获取河南本地生活资讯
长按“指纹”即刻关注“28号”